在這個國際情勢驟變,區域安全環境日趨嚴峻的當下,台灣需要強健的國防力量來維繫國家安全,捍衛領土主權的完整和保障我們國家民主自由制度的存續。在這當中,國軍中的志願役軍士官兵是台灣國防的重要基礎,如果沒有這些志願役軍士官兵在各崗位,在山之巔、海之濱等地夙夜匪懈的戮力備戰,我們就難以應對中國的文攻武嚇,難以準備未來可能的衝突。
但根據媒體記載,去年度國軍不適服官兵達四千人之鉅,各軍士官兵招募班隊、軍事院校招生也屢屢碰壁,部隊編現比(編制與實際人數的比例)更是呈現搖搖欲墜的趨勢。在不斷採購各式先進武器、裝備,力圖建軍備戰應對潛在威脅的當下,我們也應該回過頭思考,沒有人,誰來操作這些裝備?如果沒有人操作這些裝備,要怎麼發揮這些裝備的性能?要怎麼保衛國家?
在過去,為了配合反攻大陸的戰略目標,國防預算曾一度佔據國家總預算的七成,國軍編制有六十萬的作戰兵力,隨著我國對外關係的轉變,兩岸情勢的趨緩和國內經濟的發展,國軍也開啟多輪次的軍力結構調整,從六十萬逐漸調整至二十一萬五千人的規模。但長期面臨招募、人力資源不足的窘境,究其根源,筆者認為與我國對軍人的社會觀感有關,我國民間有句俗話:「好男不當兵,好鐵不打釘」,側面反映出軍隊難以招收到高素質人力的問題,是源自於社會對於軍人這項職業的觀感不佳,因此,筆者希望就精神層面跟物質層面來探討此問題並提出些許建言。
就精神層面而言,筆者在校園中曾參加過校內國安社(ntu n3si)舉辦的講座,講座中一位退役的高階將領曾就榮譽、責任、國家三層面來說明,認為一支軍隊沒有榮譽,就難以形成責任感,沒有責任感的軍隊沒辦法保衛國家。長年來,我國各界的國家認同仍混亂不堪,每逢選舉便會被有心人士刻意操弄,透過國家認同議題分裂社會意圖,以牟求個人利益。各界對於為何而戰?為誰而戰的問題越趨迷惘。在這當中,國軍因歷史問題,長被指摘政黨色彩濃厚,被指控缺乏保衛國家的決心,隨著兩岸情勢的回溫,更有甚者認為未來不會發生戰爭,不需要這麼多的軍人。
在洪仲丘事件後,軍隊的管理和訓練方式更是被認為缺乏人性、不通情理,結合上華人社會重文輕武的傳統觀念,越來越少人會抱持保家衛國的信念而加入軍隊,大多是將軍人只視為一種職業,希望能撐到二十年領到終身俸後儘快退出,平時只求安穩無事,不求戰技戰術戰法的精進,不鑽研戰略。如果政府無法重振軍人這一職業的榮譽感,讓社會對軍人能抱持尊重,我們很難期待軍人能在國家發生危難之際,願意挺身而出保家衛國。
就物質層面而言,國軍的生活待遇和管理方式的迂腐是長期受到外界詬病的議題,近年來雖然隨著興安專案等計畫對於老舊居住設施進行翻修,但還是有為數不少的軍士官兵只能居住在相當老舊的營舍中。且因為職業的特殊性,很多軍士官兵一入營往往幾個禮拜無法離開營區與家人團聚,私生活被工作嚴重的侵害。根據筆者跟基層士官兵的對談中,他們提到今天即便離開營區,也必須定期定時的向各級長官回報位置和預計行動,與家人團聚時間已經很短,這樣的作為更是使他們毫無自由可言,猶如囚徒。他們也提到平時在營區中,很多的時間不是花在操練,更多的是為了應付長官視察,在整理營區、割草皮、掃地刷油漆等庶務,認為自己像一個戲伶,整天在演名為國軍online的戲。
綜整上述的問題,筆者覺得政府有幾個方向可以努力,讓更多人有意願加入志願役的行列。
1.重塑軍人的榮譽:軍人的職業特殊,必須冒他人不敢冒的險,吃他人不能吃的苦。如果軍人沒有榮譽感,無法對自己的職務產生責任,很難期待軍人在災變發生時能堅守崗位,完成使命。政府應該面對這一問題,思考如何能提高軍人的榮譽感,如何能讓社會能尊重軍人這一職業,才能使社會青年有可能為了保家衛國的信念,願意在未來加入志願役這一行列。
2.調整志願役和義務役的業務:筆者認為社會對於國軍的負面觀感,很大程度來自於義務役制度。軍隊中很多部隊除了平時戰訓任務外還需要接訓義務役士官兵,造成志願役軍士官兵業務增加,除了導致難以專注於戰訓本務外,也很難做好接訓義務役的工作。而幾乎半數國民都將被迫進入軍營,在營區內的時間很多花在割草坪、掃地和看影片上,這些義務役不免對國軍戰力產生質疑,完訓後便在社會上彌散對國軍的不信任。應該要好好思考如何調整志願意跟義務役的業務,使役男入伍後可以受到完好的訓練,對於國軍而言這些受到好的訓練的義務役也是一批軍事發言人,能使社會中對國軍產生正向的觀感,志願役也能專注在戰訓本務上,讓建軍備戰能順利推行,應該好好思量。
以上是筆者對於兵役問題對政府的建議,當然,沒有人希望未來台海爆發衝突,但台灣社會各界應該要抱持「勿恃敵之不來,恃吾有以待之」的心態對未來可能的衝突先行準備,國軍中的軍士官兵是國防中最基礎也是最關鍵的行為者,政府應該要好好思量志願役招募以及義務役訓練等課題,為台灣建軍備戰奠定好堅實的基礎。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