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中,看報紙是大人才會做的事情;新聞也是只有大人才會關注的電視節目,因此孩童時期在轉換電視台時總會不經意地跳過新聞台嗎?但在3C產品普及、通訊軟體健全的世代,新聞跳脫了只出現在電視、報紙的侷限,以更多樣的平台呈現,如社群軟體、新聞台App……,然而在這樣迅速發展的過程中,停留在人們心中「新聞只是大人看的」的印象是否也有隨之改變?

我從大二開始參與學校的數位學伴計畫,在一對一的線上課程中,有一個環節是「議題討論」,我通常會以近期的新聞(國際、社會、經濟、科技……)作為切入點,到目前接觸到的學生中(國小五年級、國中八年級、國中九年級)只有其中一位國中九年級的學生表示,會偶爾接觸到新聞資訊,其他幾位均表示對新聞沒什麼關注,對此我感到驚訝,因為我在國小階段就會和家人一起看電視新聞,隨著年齡成長也開始透過電腦、手機等設備接收新聞資訊,這樣與我過去經驗有明顯差異的想法使我疑惑,便和同為大學生的朋友們討論,才發現有部分人從國中開始會看新聞,但到目前都還是以娛樂新聞為主要內容;另一部份人則是從上了高中後才開始關心新聞內容;極少部分人從國小階段開始有瀏覽新聞的習慣,其中一位只看娛樂新聞的朋友有提到,不看其他新聞的原因是,認為有些社會、國際新聞過於嚴肅、沉重,如一些社會事件、交通事故、國際戰事內容的報導;而政治,全球經濟、自然環境等議題離自己的生活太遙遠,沒有什麼關聯,這位朋友的想法也不禁讓我開始懷疑看新聞的必要性,因為就那位朋友本身而言,他雖然不知道任何娛樂新聞以外的時事,卻依舊沒對他的生活造成顯著的影響。

新聞的內容包羅萬象,或許並非全然適合孩童、青少年,但新聞的內容就全盤適合每一位大人了嗎?我認為對於外界資訊的接收透過新聞是最迅速的方式,短時間內便能掌握經過統整的資訊,在看新聞的同時也不停激發對各項議題的思考,然而開始思考的前提是具有足夠的識讀能力,否則只會毫無疑問的被動接收,所以我們都在成為「大人」的那一瞬間,變成具備充分識讀能力的閱聽人了?

顯然,對新聞的識讀能力並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長時間經驗積累而形成的。因此「從小接觸新聞」的概念值得我們好好思考,有的人或許會說,孩子年紀還小,真的看得懂新聞在說什麼嗎?學生考試要考的書都念不完了,新聞內容跟他有關係嗎?回憶過往學習經歷,當開啟一項新技能的學習時,我們通常需要引領入門的引導人,使我們對基本概念有大致瞭解,看新聞也是一樣的,在家人、師長的陪同引導下,接觸並閱讀新聞資訊,進而奠定語文識別能力、接收新知的態度以及對世界多面向的認識,從中累積對新聞的識讀能力。

不看新聞也許不會對生活帶來什麼巨大顯著的影響,但會在錯過新聞的同時也錯過那些「以為無關」的事;甚至形塑對世界僅有片面認識的框架,儘管少數新聞報導會因內容過於偏頗、煽動,因此營造出一種不看新聞也好的氛圍,但是當我們從小就能建立新聞識讀能力並累積足夠豐富的世界觀,在面對各式各樣的內容時也會在心裡有一把秤,衡量其中的可信度與重要性,甚至能主動搜尋站在其他立場報導的新聞內容,在相互映照下,對時事有更全面的理解,因此在現今接觸新聞如此便利的世代,新聞不該只是大人看的,而是每一位終將成為大人的孩子該慢慢學著看的。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