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 從大麻合法化回顧國中歷史--清末林則徐禁菸案
2023.12.07 | 14:32
介於藥品與毒品之間的植物:大麻大麻是近年討論度較高的一項「藥品」,在這裡稱其為藥品是因為儘管在台灣大麻被列為和安非他命、搖頭丸同等級的二級毒品,卻在加拿大、烏拉圭、美國部分州區(科羅拉多州、阿拉斯加州、加利福尼亞州、華盛頓特區……)等地是合法用於娛樂的,且部分含大麻藥品在醫學上也是有重要的運用。近期在日本甚至出現了含六氫大麻酚的「HHCH軟糖」,食用後會產生類似吸食大麻的效果,可見大麻已透過如此貼近日常的方式滲透入人們的生活,在糖衣的包裹下產生更多值得深思的議題。清末禁菸大將—林則徐相信在經歷國中時期的歷史課後,大家都對清末禁菸大將林則徐略有耳聞,林則徐在道光皇帝的派遣下前往廣東執行查禁鴉片,並在虎門集中銷毀,一系列作為替鴉片戰爭(又稱中英戰爭、通商戰爭)埋下導火線,可見在當時統治者的觀念中,是願意冒著可能發生戰爭的風險也要禁止鴉片的使用,但如此不計後果也要禁菸背後的原因到底是什麼?難道只是純粹要保障人民健康,抑或是減少流出白銀而已嗎?儘管鴉片和大麻在原料是完全不同的物質,但兩者在整體社會下卻具有相似的社會意義:成癮、使用合法性、交易合法性等共同點都是兩者值得相提並論的因素。在清朝中葉以後,上至皇親貴族,下至平民百姓都受鴉片影響,當時的鴉片除了境外進口,也逐漸開始自產自銷,對整體經濟民生帶來莫大變動,作物的改變、勞動力降低等社會問題接踵而至,導致國力衰弱,然而上述提及鴉片普及伴隨的影響,在過去歷史課時我們學到林則徐禁菸案時卻鮮少被深入提及,大多只單純的討論表象原因與後續爆發的戰爭。還看現代社會的大麻合法化議題,台灣民間團體綠色浪潮於今年4月15日在凱達格蘭大道發起的「支持大麻除罪化」集會,提出「大麻除罪,歧視歸零;大麻除罪,國際接軌」的理念是否會藉此將大麻帶入社會大眾的視線中,進而影響民眾對於大麻的固有價值觀,提高接受度,營造另類藥品氾濫的局面,重演過去查禁鴉片的激烈手段與殘酷結局。青少年在自由民主風潮下對毒品抱持的態度根據聯合國毒品與犯罪問題辦公室於《2022年世界毒品問題報告》提到全球15歲年輕人使用大麻年流行率為5.8%,高於過去幾年的比率,青少年使用大麻的比率也通常高於成年人,箇中原因除了是正處於對新事物充滿好奇的年齡外,更多的是出於對成癮藥物影響的不瞭解。在全球趨於自由的氛圍下,人們更注重自身自主權,對於過往的限制開啟了深層的思考,試圖爭取所有權益,其中也包括了對於「大麻的使用權」,但是對於藥品、毒品的鬆綁真的是重視自由的表現嗎?或許更深層的意義是一個政府對於這類成癮藥物管制無可奈何的退讓。我們不可否認這類成癮性藥物對於紓解痛苦的效用,但在醫療的專業場域外使用,甚至是用於娛樂,在如此缺乏規範、管束的情境下使用,對於整個社會帶來的影響,如原有的作物種植受市場需求而改變;使用者意識不清下的行為表現;消費者受藥性成癮支配而不再具有自主選擇權,甚至是造成過家競爭力整體下降等最終導致的治安、國安危機,是否真的是我們及未來世代能夠承擔的。若能在國中階段的歷史課程中對林則徐禁菸案有更深入的探討與分析,並與現今大麻合法化的議題相互映照,或許在面對這項修法爭議時,能從更多元的思考角度窺探其中利弊與對後世的影響,而非受限於微觀的當下個人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