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複雜多變的國際局勢中,對於許多台灣人來說,「中國」這個詞不僅僅代表一個地理概念,更是一系列政治、文化和情感糾纏的焦點。要理解我們對「中國」的情感,首先需要把「中國」和「中共」區分開來。這不僅是對政治體制的區分,更是對文化和價值觀的深度反思。

回顧歷史,中國自古就被稱為「禮儀之邦」,這代表了一種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對人倫、道德的崇尚。真正的中國文化強調的是謙遜、禮節和和諧,這與現今中共政權下所表現出來的強硬、對抗,如「戰狼外交」等截然不同,這種尚鬥的風氣似乎與斯拉夫的戰鬥風氣較為相近,直白地說,對岸這種叫馬列子孫,沒資格稱作中國人,簡言之,我會認為我是中國人,而且會認為只有我們中華民國台灣才是正統,才是最有資格稱為炎黃子孫的,對岸根本是被馬列思想荼毒的偽中政權。這種對抗性和強硬的態度,反映了更多的是政治意識形態而非文化本質。

面對這樣的對比,我們開始思考,真正的「中國人」應該是什麼樣子?誰更有資格代表「炎黃子孫」?當我們自稱是中國人,或是中華民國台灣人,我們是在強調一種文化連結,一種歷史認同,而非對某個政治體制的效忠。這樣的認同感源自我們對傳統文化的尊重和傳承,對自由、民主的珍視,以及對人權、法治的堅持。

同時,我們也要清楚,我們的不滿和抗拒,是針對一個專制的政治體制——中共,而非中國這個文化實體。混淆這兩者,就像是將所有中國人都與中共等同起來,這是不公平的,也是不正確的。這種誤解可能會導致無謂的敵意,妨礙兩岸人民之間的理解和對話。

因此,當我們批評對岸政權時,我們應該清楚我們的敵人是誰。對抗的是一種獨裁的意識形態和侵略性的政治策略,而不是一個文化或是一群人。我們不能因為厭惡一個政黨的行為,就否定與之相關的一切,這樣我們就會變成我們最討厭的那種人——無法區分黨和國的人。

最終,我們要建立的,是一個開放、包容、能夠超越政治意識形態對立的社會。一個能夠尊重歷史、文化多樣性,並在此基礎上擁抱自由、民主、人權和法治的社會。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確保我們不會成為自己所討厭的人,並真正為我們深愛的這片土地,建設一個更美好的未來。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