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56年前,1867年12月18日基隆曾經發生地震海嘯的歷史事件,我們不能遺忘,這也提醒著我們「核四重啟」有可能發生核災的風險。
依2020年9月28日二版《圖解你我應了解的核能與核電》(賀立維著)第187頁指出,日本地震學家都司嘉宣先生認為,台灣很不適合建設核電站,因為台灣位處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板塊間,只要受到擠壓就會產生大地震。特別要注意的是,1867年12月18日基隆市全市倒壞、死者多數。《淡水縣誌》:「同治六年冬11月大地震,23日雞籠頭金包里沿海山傾地裂,海水暴漲、屋宇傾壞、溺數百人,是台灣歷史上最大的海嘯(按12月18日是西曆,11月23日是農曆)。」所以若要選擇建設核電廠的場所,要避開基隆附近,因這裡曾發生過歷史上最大的海嘯。
目前核四電廠所在地是貢寮,距離基隆不遠,有人指出核一、核二與核四電廠附近的海底有斷層存在是一項事實,而核電廠的抗震係數,核一電廠是0.3G,核二電廠是0.4G,較福島核電廠0.6G為低,也要注意。
查2011年日本311福島核災的成因是地震、海嘯以及人為因素。在經過福島核災之後,菅直人首相開始思索日本與國際能源政策之間,應該如何面對與處理核電廠。他有一句重要的宣示:「最安全的核電廠,就是沒有核電廠。」他又說:「廢掉日本所有的核電廠,就是最安全的核電與能源政策。如果考慮到可能失去全國一半國土的額外風險,和必須疏散全國50%的人口,這樣的問題是不可能靠科技解決的。」他在2012年出版《核災下的首相告白》中譯本2021年3月出版,詳述他對核電與核災的看法,值得詳讀。
在核電廠使用過的燃料棒的正常走向,由反應爐卸下→濕式處理(冷卻池)→乾式貯存(中期處理)→最終處置。目前核一、核二電廠使用過的燃料棒,仍放置於冷卻池內,甚至有些燃料棒未離開反應爐,其安全性堪慮,值得關注。
1986年車諾比核災事件,當時80公里半徑內的居民必須撤離,依照此項作法,如果重啟核四不幸發生核災,北台灣近1000萬居民如何疏散到中南部呢?這不是很恐怖嗎? 2011年日本311福島核災的悲慘情景,記憶猶新,政客們倡議重啟核四的「賭命行為」,你同意嗎?為下一代留下「非核家園」是我們共同的責任,大家加油。
作者為科技法律工作者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