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民進黨通過「學倫改革專案」,民進黨主席賴清德宣示,此專案秉持三項精神「誠信原則」、「公平公正」、「取得社會公信」,讓社會看見改革決心。而在推出之後,也有部分支持者、評論者提出質疑。在這其中,有誤解、有曲解,甚至也有謬誤,反倒造成民進黨改革「學倫問題」的議題遭到轉移、抹殺,殊實可惜。

其實,「學倫問題」誠如賴清德一開始所說:「是不管國民黨、民眾黨,在這次選舉都面對的問題」。如果民眾仍記憶猶新,「學倫」兩個字躍入政治舞台,是在2020年李眉蓁的「論文門」。但不得否認,在2022年選舉時,以林智堅為首的論文爭議,確實抹殺了政策討論的空間,甚至讓許多綠營「五星市長」的政績,無法好好發揮、宣傳,壓縮了民主社會的討論品質,這點,是不論藍、綠、白等黨都必須面對的議題。

因此,有部分人士批評說民進黨大搞「自我審查」,甚至成為「聖人黨」,其實,這是一種「顛倒因果」的謬誤。因為,民進黨「學倫改革專案」的最大精神,就是「誠信」兩字,改革方案已經表明「如果學位有可能的瑕疵,就不列在選舉公報上」,這樣的作法,其實等同是為候選人「設下防火牆」,預先管理選舉爭議,為何會出現「自我審查」的批評?為何成為黨內「打擊異己」的機制?這說法是有問題的。

其次,有部分人士也擔憂,「民進黨剝奪參政權」、「透過機制排除異己」、「公開送槍給對手」,這樣的說法,可惜也並不成立。首先必須強調的是,數月前由陳其邁前代理主席、鄭文燦副院長領銜的「2022敗選檢討報告」,早就就把治安、黑金、論文列為敗選主因,報告直言:「本案無法及時止血,設下停損點,加深民眾對民進黨處理方式的不滿」。而不僅如此,賴清德在各縣市黨員座談會,黑金、論文等「敗選原因」也一再被提及,因此,「主動拆彈」的賴清德反倒被攻擊,這對所有積極從事敗選檢討的黨公職而言,並不公允,也不公平。

民進黨做出表率之後,其實,接下來最大的爭點,其實不是民進黨如何「自我審查」,而是其他國內主要政黨,是否也願意以「高標準」檢視自己?民進黨對自己設下高標準,是對台灣政治、選舉文化設下標竿,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反倒該問的是:國民黨、民眾黨是否願意跟進,讓台灣政治文化更清明、更符合一般選民的期待?讓學倫的爭議,從此從台灣民主政治中「銷聲匿跡」?

民進黨已經做出表率,透過「學倫改革」案展現決心。此案不是「面對過去」,而是「面向未來」,如同賴清德所說,「希望未來民進黨在進行任何一場選舉的時候,不至於一再發生九合一選舉時間所發生的事情」。民進黨已經立下標竿、化解爭議,就只能看朱立倫、柯文哲是否「勇敢」接球。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