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參選基隆市長的謝國樑因為民調落後,一怒之下狀告民調公司的官司出爐,遭法院判決謝國樑敗訴。這樣的判決結果並不令人意外,畢竟一份若有確實執行,除非數字有明確的人為造假,否則本就難以主張為假民調,可以影響民調的變數太多,從題目、時間、樣本等等都會導致最後的結果有所變化。
隨著台灣民調公司一家一家的開,同一場選戰中常常會出現各式各樣的民調數字。對此,近年來大部分的政治人物也早就奠定出一套全體適用的準答案「民調數字是參考,我們繼續努力」,萬萬沒人想到還真的有人會因此而提告,筆者認為這原因出在謝國樑脫離政壇時間過長,而過去其參政的背景,國民黨的實力、基隆二信的財力,確實可能讓其無法適應現代政治的節奏和生態。
回到正題,正因為一份民調會收到太多的變數影響,回擊一份看似不利自己的民調,最好的方式就是用「科學回應偽科學」,找出一份認為是假民調的錯誤之處進行反擊,甚至可以產生意想不到的成效,可惜的是謝國樑與其團隊並未選擇此舉,亦或許是受限於團隊能力。
心態與能力決定一個政治人物的高度,同樣決定其執政的能力與品質,林智堅被評為「鏡花水月」的施政就是最好借鏡。同樣的一道菜,有人可以做成米其林佳餚,有人則變烹調得難以下嚥 ; 對民調公司提告的不智之舉,只坐實謝國樑在當時的民調確實落後蔡適應外,更顯示出謝國樑團隊的決策品質低下,賠了夫人又折兵。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