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歲公民權早已是世界潮流,日本和韓國相繼於2016年和2020年將投票年齡下修於18歲。從1996年個別國大代表提出修憲,到2002年民進黨黨團提案,2022年終於在立法院獲得朝野共識,將於年底的地方選舉合併舉辦修憲複決。這不僅是台灣終於跟上其他民主國家的里程碑,也是距上次修憲17年後的修憲時刻。 

面對高門檻的修憲複決,需要965萬張同意票,這代表著複決的成功與否在於社會各黨派與組織的合作。與2021年的四大公投不同,政黨對決,社會分歧總總的撕裂都將使複決失敗。

18歲公民權面臨的問題在於「實感」不足,對於20歲以上的選民,18歲到20歲這之間發生的矛盾對他們來說毫無感覺,縱使這個議題代表著進步價值,象徵著台灣的前進。蔡英文總統於民進黨的全代會喊出「民主、前進、挺十八」,同時號召全國黨公職一起投入,力拼年底複決通過,而在8/17特別召開的「民主前進挺18」記者會中,民進黨雙北市長候選人表態支持,而陳時中金句連發,表示要大家一起投票讓年輕人「有耳也有喙」。但由年過三十的政治人物來推動18歲公民權,可能並非是最佳代言人,反而是青年團體具有年齡優勢,且此議題與其切身相關。

回顧2018年婚姻平權公投,眾多人站出來支持,甚至在街頭幫忙連署、街講,他們的身分與婚姻平權並無直接關聯,但看到了身邊的LGBTQ+面臨的困境,便感受了自身所背負的責任挺身而出。婚姻平權公投由LGBTQ+作為主角出來發聲,18歲公民權也應該由20歲以下的青年作為主體。

故在面對這個議題時,青年團體責無旁貸,應該更主動的動員青年社群在社群媒體和街講中說出自己的故事,主導這個議題,由高中生站出來讓大家知道,年齡不是判斷一個人成熟與否的標準,青年世代有能力論述其對社會的願景。這也不僅是倡議性青年團體的工作,不管是學生會、熱舞社、康輔社、青年社或是點心社等,都能發揮創意,不設限得來推動18歲公民權。至於各黨派則必須提供舞台給青年世代,納入青年的聲音,甚至在造勢時提供時間直接讓青年發聲,把18歲公民權的主角給凸顯出來,而非單於社群發文表態。 

18歲公民權這個修憲時刻,不論何種類型的青年團體都必須一起站出來,而各政黨也應與青年合作,讓出舞台,力拼年底965萬張同意票,票票入匭。

文/蔡秉恩(台師大公領系學生)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