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自從林智堅退選後,整個氣勢可謂大逆轉,本來一片靜默的黨籍民代們,紛紛開始動起來,瞄準在野黨人士,對論文的寫作品質,忽然又開始大鳴大放、火力全開。可以預見的,接續諸如國民黨立委許淑華、市議員參選人林杏兒、以及最新被爆料的民眾黨蔡壁如委員,其論文或都將成為媒體持續關注的焦點。未來的發展,會不會演變成民進黨從跌倒的地方再爬起來的「絕地大反攻」,機會頗高。 

只是比較納悶的,智堅市長在退選聲明中,不是才表示「不樂見論文爭議成為選戰主軸,應該儘快回歸到政策牛肉的論辯」,正義凜然的話還言猶在耳,怎麼黨內的「不分區市民」就急著出來咬蔡壁如的論文案呢?同為「小英男孩」,難道都不用相互溝通一下嗎?還是這正是溝通後所祭出「以彼之道,還失彼身」的對策呢? 

我的見解與智堅市長相同,早在他的論文案爆發第一刻,便曾撰文提及,選舉過程是最好檢驗政策良莠的時機,需要論辯的政策一拖拉庫,把時間浪費在個別性的論文爭議,實在相當可惜。學術的歸學術,論文品質就該回歸各校的學倫會認定即可,實無須躍上新聞版面搶曝光。 

不過呢,看著蔡璧如委員對自己論文的聲明,提到「我的引用都有註明出處,在學術上不構成抄襲。」還是不吐不快。就我撰寫兩本論文的經驗,大篇幅引述他人論著,確實並非不行,但寫作的方法上,大致分為兩種: 

一、文字完全出自他篇文章的內容,應該以「縮排縮字體」的做法處理,用以和自己的文章做明顯區隔。而引述的用意,也絕非在湊字數,而是得做為強化自己論點的補述功能。 

二、若是要將他人論著的內容鑲入自己的本文,則必須透過改寫的方式,以大致相仿的概念,用自己的敘述文字寫下來,然後附註出處書目,代表這個概念不是「原創」,而是前人研究的成果。 

基此,諸如報載所示,蔡委員係在自己本文中,放入一模一樣的文字內容而沒有改寫,儘管有註明出處,但在學術的嚴謹度上,顯然是有爭議的。 

然而,這一切的學術爭議,終歸會在「在職專班」四個字底下被合理化。無論是學生或教授,總會覺得在職生與一般生不同,倘若用同一套標準看待,恐怕會「血流成河」。於是乎,常見的在職生求學生態,不外乎與教授打哈哈、將學校當成是社交場域的一環,平時報告就自由發揮,至於論文的標準格式,則是剪貼一下文獻,然後以自己的工作場域做為研究標的,找單位底下同仁寫寫問卷,跑個迴歸統計,就大功告成。(經常會看到在職專班論文的副標,都是「以某某單位為例」,該單位絕對都是在職生自己任職的機構。) 

學術圈認識久了,在職專班的光怪陸離案例不勝枚舉,身旁就不乏唸EMBA的企業友人,在其就學的幾年間,找來公司內部具有碩士以上學位的員工,圈了個LINE群組,專門應付平日課堂的報告,自然的,在接續撰寫畢業論文的時候,也就順理成章的讓該群組發揮代工的本事,就這樣的矇到了最高學府的學位。 

綜言之,政治人物的論文門,無疑是個「照妖鏡」,點出的是長久以來、「在職專班」學程淪為政商洗學歷的捷徑,教育部倘若再繼續顢頇的無視問題的嚴重性,只會讓高等教育每況愈下、讓學術倫理成為笑話。 

始終不覺得唸碩士一定要寫論文,畢竟缺乏靜下心來的條件,要撰寫文章根本是種奢求,所以要那些終日忙碌的在職生交論文,根本就是種「誘人犯罪」的陷阱,不透過各種悖離學術倫理的捷徑湊出內容,怎麼交得出來呢?只要教育部能夠確實的做好學位頒發的分流,讓想走學術的「一般生」、以及前來交流業界經驗的「在職生」,都能真正獲得學程安排所給予的知識,才能真正解決這個沉痾已久的學歷痼疾。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