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新冠病毒感染仍然是一項重大挑戰。病毒不斷發展變種。 從 Alpha、Delta 到幾週前出現Omicron 在世界範圍內廣泛傳播。現在,來自海外進入台灣的旅客Covid-19 感染病例增加了。 新年前境外移入 Omicron 菌株感染病例已被確定和隔離。 疫情在台灣衛生當局控制下。台灣人享受安全的新年慶祝活動。 現在我們已經確認了台灣有本土的 Omicron 案例。這個數字每天都在增長。

我們對 Omicron 病毒的了解:

2021 年 11 月 24 日:南非向世界衛生組織 (WHO) 報告了 Covid-19 的新變種 B.1.1.529。 這種新變種首先在 2021 年 11 月 11 日在博茨瓦納和 2021 年 11 月 14 日在南非收集的標本中發現。2021 年 11 月 26 日:世衛組織命名為 Omicron 變異病毒株

在確定 Omicron 變種之初,就引起了全世界的嚴重關注。 2021 年 11 月 30 日:美國將 Omicron 指定為需要關注的變異病毒株。許多國家立即採取行動,關閉邊境,並停止從高度感染地區的航空旅行。

2021 年 12 月 1 日:美國發現首例 Omicron 確診病例。2週內美國全國 3% 的病例是由 Omicron 引起的,但在紐約和新澤西的部分地區,這一比例躍升至 13%。該菌株已在至少 36 個州被檢測到。確認 omicron 感染的快速傳播.

根據南非的早期研究報告. 南非是欠發達國家, 早期的 Alpha 和 Delta 變種病毒株的死亡率為21.3% 高於發達國家 的2-3 倍.  南非收入嚴重不均, 疫苗接種率低. 這些因素可能導致了他們的高死亡率。同等環境條件下,Omicron 的患者平均死亡率為 4.5%,遠低於 Alpha 和 Delta 變種.  Alpha 和 Delta變種嚴重患者中有 99% 需要呼吸輔助。 大約 45% 的 Omicron 患者需要補充氧氣,Omicron 患者的平均住院時間為 4 天, 不到其他菌株平均住院時間的一半。很明顯,Omicron 變種的毒性較小.

在西方世界也觀察到類似的現象。 因為住院治療往往比確診病例晚約 2 週, 2021 年 12 月 29 日白宮簡報會上說:“我們在全國范圍內看到的病例迅速增加,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 Omicron 變異的異常傳播速度。” “雖然我們的病例比上周大幅增加,但目前住院和死亡人數仍然相對較低。”新感染病例急劇增加,但住院和死亡人數並沒有出現激增的趨勢。。 Fauci (福奇) 指出,雖然 Omicron 變體似乎在支氣管中復制得更快,但在肺部的複制速度要慢得多,這可能是疾病較輕的原因。

Omicron 死亡率在美國更低於南非報導的死亡率,證實 Omicron 菌株的毒力不那麼嚴重。廣泛的疫苗接種提供了進一步的保護. 那些有疫苗保護的人被 Omicron 感染的可能性持續,但是如果被感染則住院和死亡的可能性要少得多。根據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 (CDC) 的說法,  當人們感染 Omicorn  時,在出現症狀前 1 至 2 天和出現症狀後 2 至 3 天的傳染性最強。 5 天後,持續傳播的風險大大降低。”

在去年年底的美國報告中,COVID-19 感染的 7 天平均每天為 240,400人,比前一週增加了 60%。但住院人數僅增加了 14%,達到每天 9,000 人次。平均每天死亡 1,100 人,下降約 7%。死亡人中, 大多數是未接種疫苗的人,主要導致死亡病毒株是 Delta病毒.  “對於未接種疫苗的人來說,包括 Omicron 在內的任何傳播變種導致嚴重疾病的風險要高得多。” 目前美國報導增加的住院人數的解讀應該持有保留態度.  大多數住院患, 住院的主要原因不是由於 Omicron 感染或感染引起的併發症狀。而是在入院時篩查 Omicron 時發現感染的。 Omicron 變異株對美國醫療保健系統的影響不如 Delta 變異株大。最大的影響是醫護人員被感染, 必須被隔離,導致人手短缺。

美國疫苗單次接種率超過70%,全接種率達到60%。 Omicron 感染的突破率仍然很高,但許多人是無症狀的. 一開始,受感染的人被要求停止工作隔離 2 週。 強制隔離導致航空業務和醫療保健行業的人力嚴重短缺.  由於新的資訊顯示 Omicron 病毒的毒力較小,感染力的持續時間較短. Omicron 在症狀出現前 2 天和症狀出現後 3 天具有最強傳染性.  5 天後,持續傳播的風險大大降低。

這一資訊讓政府決定, 針對暴露於 Omicron 的人和沒有症狀的感染者的限制放寬.  受感染的醫護航空業務人員的隔離時間從兩週下降到 5 天.  之後,他們被要求戴口罩一周.  員工能夠更快地重返工作崗位減少 Omicron 感染對社會經濟的影響。美國還取消了從南非地區進行國際旅行的禁令。

限制放寬的爭議持續, 現行政策的目標是將需要住院和死亡的風險降至最低,而不是徹底消除 Omicron 感染. 現在政府敦促人們接種疫苗,尚未接種疫苗的人,需要接種疫苗.  接種二次疫苗後 6 個月的人,政府建議每個人都接種第三次加強針特別是高危人群。 例如年齡超過 65 歲且患有慢性疾病。目前的建議是無論他們之前使用過任何疫苗, 每個人都使用輝瑞或 Moderna 疫苗進行第三次加強疫苗接種。 同時建議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等非藥物預防,避免進入人群密集場所.  許多室內設施要求人們戴高效過濾口罩,尤其是室內和人多的地方. 過去戴布做的口罩進入室內公共場所是可以的,現在由於Omicron病毒的快速傳播,很多地方要求至少戴醫用級口罩。

Omicron 已經開始影響國家的情緒:根據美聯社/NORC 公共事務研究中心的最新數據,36% 的美國人表示他們擔心或極度擔心自己或家人感染了新型冠狀病毒。這種擔心或極度擔心高於 10 月份的 25%。儘管存在擔憂,但大約一半的受訪者表示, 採取的預防措施比上個春天春季少,併計劃恢復正常活動。

Omicron 病毒的未來會怎樣:

台灣已經有本土 Omicron 病例,病例數量迅速增加。來自國外的病例也顯著增加。 對台灣未來我們要承受多少的擔憂? 根據南非的數據,Omicron病例數已在2022, 1月初達到頂峰,新增病例數開始下降。 同樣的現像也出現在英國。在美國馬薩諸塞州和新英格蘭各州,現在幾乎所有的新感染病例都是由 Omicron 菌株引起的。如果這種趨勢持續下去,預計幾週後美國的新病例會減少。希望2022年春天來到時,美國 Omicron 感染會慢慢地減少.

該病毒傳播速度快,傳播病毒持續時間短,毒力低,這可能有助於那些被感染的人快速產生免疫反應並防止疾病進一步傳播,而導致南非和英國新病例迅速減少。在完全接種疫苗的人中, 突破 Omicron 感染會產生超強免疫反應。這將有利於減少長期的感染傳播。目前可用的疫苗數據證實它們不能預防感染,但可以降低疾病的嚴重程度.  開發針對 Omicron 毒株的特定疫苗可能不會很有幫助,一旦開發出疫苗,病毒毒株可能不再構成威脅。COVID 將成為類似流行性感冒的病毒.  我們需要與病毒共存,並且可能需要每年接種疫苗以防止爆發以維持我們正常的日常生活活動.  台灣疫苗覆蓋率第一劑已經接近80%,第二劑已經70%;第三劑開始打針.  我們在這方面做得很好,台灣人也在努力遵守非藥物保護規則,我們應該在 Omicron 疫情期間做好.  但我們不必太擔心感染 omicron 菌株會對我們的日常生活和經濟造成嚴重影響.

對 Omicron 感染進行廣泛的篩查測試是否合理? 在有明顯嚴重症狀, 發病率高和死亡率高的傳染病中,嚴格的病例接觸者追踪和隔離的政策, 對避免傳播疾病是有幫助. 舉個例子Alpha 和 Delta變種導致重病的患者,我們接觸者追踪做得很好. 現在面對快速傳播, 低毒性的病毒性疾病,特別是無症狀病例的比例 (40%) 很高時, 密切病例追踪的成效有限。我們可以做我們能力所能做的事情,如果我們無法追踪每一個案例, 新病例不斷出現,我們不應該引起太多的擔心.  40% 的 Omicron 感染者將是無症狀, 大多數受感染者會出現普通輕微感冒等症狀。對社會的影響是輕微的.  全面篩查是不需要. 但對於疑似感染的有症狀患者,需要隨時可以做冠狀病毒篩查.

目前美國 FDA 批准了兩種不同的治療冠狀病毒感染的藥物.  一旦出現症狀就需要立刻服用。目前這些藥物的供應非常有限,政府需要幫助台灣獲得這些藥物.  快速篩查測試也是需要用於快速診斷. 我們需要的是建立快速檢測系統。 一旦篩查測試結果呈陽性,就可以得到早期開始治療了。   

冠狀病毒將繼續有新的變異株,這將是常態。 我們需要密切關注新信息,但不要對任何新變異株的報告感到驚慌。 在法國最新檢測到 COVID 變異株“IHU” 具有 46 個突變的點,但這種變異株似乎不容易傳播.  造成重大威脅的可能不大.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