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新竹市市長林智堅提出「大新竹升格」的議題,引起各方的討論。筆者認為,新竹縣市合併升格的議題,應該從新竹科學園區所帶來的新竹縣市都市發展的角度來理解。

從園區來看所謂的「共同生活圈」,大抵就是園區移居者向外輻射的居住地景。從最初的園區一期的宿舍,到香山、寶山的山郊社區,再到竹北、金山街,最後到現在的關埔計畫區。一路尋找落腳處,進而形成緊密的生活網絡。

但因為橫跨竹科、新竹縣市,都市空間的治理就成了問題。事實上,縣/市、園區/新竹之間的「治理隙縫」一直存在,並且也影響了新竹科學園區以及新竹地區的都市發展。

中央當然也有意識到縣市與園區之間的治理隙縫問題,所以在1993年發布了「新竹科學城發展計畫」,試圖藉由中央的力量也橋接縣/市之間的治理隙縫。然而最後因為缺乏主要推動單位,這份「科學城計畫」最終還是落到紙上畫畫的結果。而中央也在同年(1993年)委託台大城鄉所做了「第二科學園區的可行性研究」,開始將產業發展的視角轉向台南。

國家產業發展的轉向,自然也造成了新竹縣/市的焦慮。所以在2000年以後,基本上新竹縣市的每一位首長,都試圖維持「竹科在新竹」的城市競爭優勢。這不僅是與其他縣市的比拼,更是縣市之間的角力。誰可以吸納更多園區人口以及外溢的資源,就越能提升城市競爭力,也因此「你有的我也要有」的比較情緒一直在縣市之間蔓延。

這有什麼問題?問題在於,明明生活在同一個生活圈,但卻因為縣市之間的資源分配而相互競爭。進一步說,都市基礎的不足,也是體現在缺乏通盤規劃的都市發展之上。

「竹科在新竹」是一個雙面刃。帶來大量的移居人口,間接促使了新竹的都市轉型,但也讓新竹地區陷入不停追趕移居者需求的尷尬局面。

綜合以上的觀點,縣市合併升格的提議,就是要解決「治理隙縫」以及縣市競爭的「焦慮心態」,從更大的尺度上處理新竹地區的都市問題。「縣市合併」可以透過整體且具有一致性的規劃解決現狀問題,而「升格直轄市」更可以爭取更多資源投入地方建設,強化都市基礎設施不足的問題,讓產業跟都市的發展更加完善。

文/莊重遠(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