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嚴峻的時期,網路成為大眾互相交流的主要管道,在網路媒體上充斥著各式各樣的言論發表,其中大多數都是疫情的資訊交流。幾個月前在網路上看到一部「口罩噴酒精漏水實驗」的影片,這部影片旨糾正大眾千萬別再為了二次穿戴而使用酒精消毒口罩,這樣反而會讓口罩失去原有的保護效力,這段影片一釋出便在網路上造成了轟動,因此「台灣事實查核中心」便針對這部影片進行調查與說明,證實了酒精消毒口罩的行為是不可行的。然而近幾個月來,隨著新冠疫情日漸嚴峻,許多未經證實的消息也如同病毒一般散播在各大網路評論以及大眾的聊天訊息中,例如散播許多不實的病情資訊、不實的食品安全資訊……等等,透過一傳十、十傳百的訊息傳播力,讓這類「假新聞、假訊息」充斥著我們的日常生活,散播的謠言不僅可能觸犯了法律,更造成大眾人心惶惶的負面影響。 

  「假新聞、假訊息」無處不在,但疫情的影響似乎加劇了這樣的現象。在2020年初的時候,當時新冠肺炎疫情剛爆發,網路上便開始出現許多關於健康的相關建議,但大多數的資訊往往是未經過科學實證的,例如:網路上瘋傳吃大蒜、使用漱口水能夠防止並且殺死病毒,雖然這些不實資訊早已被證實,但隨著疫情的擴散,網路出現更多關於疫情相關的謠言,仍然遍布在網路上混淆了大眾的健康以及防疫的正確觀念,有時錯誤的消息甚至會波及無辜,以我的家鄉──彰化為例,在幾個月前因為一名葡萄商曾至台北萬華販賣葡萄卻不慎染疫,網路便盛傳了各種小道消息指出彰化的葡萄都帶有感染源,使的彰化葡萄農迎來一波退訂潮,葡萄也因此一夕間滯銷,也有新聞曾經報導一位購買了彰化葡萄的民眾搭捷運時,卻因此而受到其他乘客的指責與謾罵,在這疫情風波底下,每個人都深處在龐大的壓力之下,然而這樣的以訛傳訛、刻意地將人事物冠上「感染源」的汙名,不但造成人心過度恐慌之外,也造成無辜葡萄攤商的損失。

  但究竟假訊息是從哪裡來的?過去,對於「假新聞、假訊息」的定義通常侷限在傳統媒體針對事件的偏頗報導或是不實指控,然而隨著網路科技進步,現在每個人都能夠輕易地接觸各式各樣的傳播媒介,透過網路平台、報章雜誌以及影音平台發表自己的意見、評論,甚至是透過聊天訊息進行資訊的分享,在這個人人都是媒體的時代環境下,資訊的流通量和傳播速度也因此而提升,但相對帶來的隱患就是在龐雜的資訊量中,真真假假的訊息讓人更加難以分辨,不同於過往,每個人透過編寫與轉載文章、評論、訊息,都有可能是假新聞、假訊息的擁有者與傳遞者。 

  為了避免在無意中成為假訊息的推手或是受害者,即使是出於好意地轉貼防疫資訊、新聞報導,在接收訊息、轉發訊息的當下,面對這些消息來源,可以初步辨認消息來源者,從轉發貼文者的個人資訊、網路使用習慣、媒體或個人知名度……等面向觀察帳號的真實性,其次,面對訊息內容我們必須保持懷疑的態度切勿一開始就全盤相信,透過檢視其標題是否誇張不實、內容是否有具體可信資料來源、人事物是否真實存在……等方式確保訊息的真實性,長期而言,「提升媒體素養」是避免受到假訊息傷害的不二法則,而在這疫情嚴峻的時期,人人更需要秉持這樣的觀念以更加審慎的態度面對任何訊息、新聞,避免假訊息造成他人不必要的恐慌以及傷害。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