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自全球流行之時,我們都不會忘記那就像是在坐雲霄飛車的國際原油價格。因疫情停擺的經濟,甚至讓原油期貨落入賠錢送人還沒有人要的境地。身在台灣的我們,也深切體會到那許久未曾出現也令人想不到的石油價格。我們都受到如此貼近生活的影響,更不用說以石油為經濟命脈的中東產油國。中東與台灣的關係,我們常常只關心到石油這方面,但筆者認為,中東難民問題,不僅是歐洲國家該面對,尤其現今中東地區因疫情嚴重,為原本的混亂更添上一層陰影,台灣更要好好關注難民議題。

      從地緣上來看,中東是歐亞大陸的中樞,也就不可避免地,成為宗教、政治、民族等因素交會與衝突之地。在二十世紀初,石油能源等同於黃金,同時具有經濟與戰略價值,而蘊藏大量石油的阿拉伯半島也因此成為冷戰下美蘇爭奪的戰場之一。延續至今,美俄兩國透過中東第三方國家相互矛盾與不和的角力也從未停歇,造成現今中東混亂與不穩定的局面。戰爭的恐懼與死亡的陰影是日常,出逃成為平民百姓唯一的路。

      歐洲國家處理戰爭難民問題面臨兩難的情況,並不是新鮮事。歐洲國家秉持著民主自由的信念與人權的精神,儘管有不少疑慮,收容難民並不是令人如此抗拒。但無止境的難民與近年多起與難民或異教徒相關的恐怖攻擊事件,引起更大的質疑與反對聲音。如此看來,台灣沒有接收難民的問題,好像並不是我們應該擔憂的事。但類似的情況在香港反送中事件中發生過。在今年春夏之際,港版國安法通過,以及後續對異議分子的逮捕行動,也促使台灣一度有風聲將制定難民法,不過後續卻不了了之。筆者認為,比起作為收容者的一方,反送中事件對台灣人民造成的影響是強烈的「芒果乾(亡國感)」。

    兩岸爭鋒相對,在疫情下越演越烈,而香港反送中給我們的衝擊又是如此清晰,戰爭一詞更頻繁地被使用,可是我們不能輕易地說戰爭。戰爭摧毀生命之駭人,我們在中東的歷史與現在,看見無數雖然遙遠卻也是令人心碎的事實。但不能否認的,我們在成為政治難民之前,全球化讓我們先成為氣候難民。借鏡於疫情下,更多中東人民迫不得已成為難民的情況,其中大一部分也歸因於政府。台灣作為國際舞台上的小國,應該謹慎與彈性地轉圜各種事,是我們必然自中東加劇的難民問題中,更要能深刻發覺與警惕。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