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週刊》於上週(6月25日)報導Youtuber「上班不要看」團體中的成員麻希,為了順利進行正顎手術,不惜將頭髮剃光,並且首度公開手術後的面貌。而記者在新聞標題中使用「女神」一詞,不禁讓麻希的社群網頁上表示,希望閱聽人能夠從聳動、誇張的誘耳式標題(clickbait)中跳脫出來,重拾閱聽人識讀的能力。

只能花3秒鐘,靠標題抓住閱聽人的眼球

  新聞媒體近幾年來,為了獲得更高的點閱率,不惜從標題出手,根據新聞主角的特質,從「辣妹」、「巨乳」到「猛男」、「帥哥」等形容詞的選用毫不手軟,無意間加深了閱聽人對於性別的刻板印象。甚至會有民眾在新聞下方的留言區中,討論與內文毫無關聯的話題,像是對當事人的外貌品頭論足,抑或是使用偏激的詞彙進行人身攻擊,導致失去了新聞話題討論的重點。

        但是標題的主要功能是總結新聞的內容嗎?紐約時報負責審閱電子版報導的標題編輯Mark Bulik,曾經在「讀者中心」發表文章說明,他認為標題的功用不僅僅是顯示文章原有的內容,更重要的是可以吸引讀者閱讀,其他更完整的訊息依靠的是標題下的報導摘要。

男性難道就不會被物化嗎?

        2019年7月,博恩在【博恩夜夜秀】物化男性理財小教室一集中.邀請到了當時火紅的立委參選人吳怡農,並且不斷做出所謂「物化男性」之行為,像是要求他在節目上現場伏地挺身、上演爆扣子的戲碼,甚至放上含有性暗示之圖像,透過一連串親密的互動,令現場尖叫聲連連,而其實這正是博恩以幽默的互動方式,展現了吳怡農在性別言論中所遭受到的境遇。當時新聞媒體常以猛男、帥、激情等形容詞來做為有關吳怡農的新聞標題,而在社群網站上,也有許多粉絲針對身材、外貌等,公開表示想要摸胸肌、看身材。儘管當事人並沒有因此而感到困擾,但若這些言論再向外蔓延,不但會加深對閱聽人對性別的刻板印象,甚至會進一步產生對當事人進行性騷擾的疑慮。

        根據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廣電媒體製播涉及性別相關內容指導原則:「避免造成偏見、歧視、物化、刻板印象或偏差性別觀念。」由上述可知,儘管各政府機關有意抑止性別刻板印象的問題,但是針對此類新聞下標的方式仍然無法可罰,只能仰賴各大媒體的新聞自律。 

身為閱聽人,我們能做什麼?

        在現今新聞快速產製的時代,新聞標題選用誇張的詞彙,確實提升了點擊率,甚至能帶動話題的討論。然而我們可以回過頭來想一想,這些聳動的下標行為,全然是他們的錯嗎?檢視身為閱聽人的自己,平時都點進了怎麼樣的新聞呢?我們想要減少這些誇大的新聞內容,當務之急就是要避免點擊、分享這類新聞,一旦點擊率下降,或許就能有效避免生活中天天被女神、猛男的新聞充斥。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