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書 到處都是「巨乳女神」?從標題看新聞媒體的框架

    2020.07.08 | 00:59

      《鏡週刊》於上週(6月25日)報導Youtuber「上班不要看」團體中的成員麻希,為了順利進行正顎手術,不惜將頭髮剃光,並且首度公開手術後的面貌。而記者在新聞標題中使用「女神」一詞,不禁讓麻希的社群網頁上表示,希望閱聽人能夠從聳動、誇張的誘耳式標題(clickbait)中跳脫出來,重拾閱聽人識讀的能力。   只能花3秒鐘,靠標題抓住閱聽人的眼球   新聞媒體近幾年來,為了獲得更高的點閱率,不惜從標題出手,根據新聞主角的特質,從「辣妹」、「巨乳」到「猛男」、「帥哥」等形容詞的選用毫不手軟,無意間加深了閱聽人對於性別的刻板印象。甚至會有民眾在新聞下方的留言區中,討論與內文毫無關聯的話題,像是對當事人的外貌品頭論足,抑或是使用偏激的詞彙進行人身攻擊,導致失去了新聞話題討論的重點。         但是標題的主要功能是總結新聞的內容嗎?紐約時報負責審閱電子版報導的標題編輯Mark Bulik,曾經在「讀者中心」發表文章說明,他認為標題的功用不僅僅是顯示文章原有的內容,更重要的是可以吸引讀者閱讀,其他更完整的訊息依靠的是標題下的報導摘要。   男性難道就不會被物化嗎?         2019年7月,博恩在【博恩夜夜秀】物化男性理財小教室一集中.邀請到了當時火紅的立委參選人吳怡農,並且不斷做出所謂「物化男性」之行為,像是要求他在節目上現場伏地挺身、上演爆扣子的戲碼,甚至放上含有性暗示之圖像,透過一連串親密的互動,令現場尖叫聲連連,而其實這正是博恩以幽默的互動方式,展現了吳怡農在性別言論中所遭受到的境遇。當時新聞媒體常以猛男、帥、激情等形容詞來做為有關吳怡農的新聞標題,而在社群網站上,也有許多粉絲針對身材、外貌等,公開表示想要摸胸肌、看身材。儘管當事人並沒有因此而感到困擾,但若這些言論再向外蔓延,不但會加深對閱聽人對性別的刻板印象,甚至會進一步產生對當事人進行性騷擾的疑慮。         根據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廣電媒體製播涉及性別相關內容指導原則:「避免造成偏見、歧視、物化、刻板印象或偏差性別觀念。」由上述可知,儘管各政府機關有意抑止性別刻板印象的問題,但是針對此類新聞下標的方式仍然無法可罰,只能仰賴各大媒體的新聞自律。   身為閱聽人,我們能做什麼?         在現今新聞快速產製的時代,新聞標題選用誇張的詞彙,確實提升了點擊率,甚至能帶動話題的討論。然而我們可以回過頭來想一想,這些聳動的下標行為,全然是他們的錯嗎?檢視身為閱聽人的自己,平時都點進了怎麼樣的新聞呢?我們想要減少這些誇大的新聞內容,當務之急就是要避免點擊、分享這類新聞,一旦點擊率下降,或許就能有效避免生活中天天被女神、猛男的新聞充斥。  
  • 投書 我們為什麼要美白?在使用美白產品前你有想過嗎?

    2020.07.05 | 04:15

    攝影師:fauxels,連結:Pexels   在美妝店打工了一年多,時常可以看到各種與美白相關的產品推陳出新,從臉部化妝水、精華液、面膜,到身體乳液等,幾乎所有品牌的保養品都離不開「美白」兩個字,彷彿顧客一年四季、從早到晚都與美白產品為伍,甚至連各大美妝店也很難看到助曬劑的存在。但是你有仔細想過,我們到底為什麼要「美白」?身為黃皮膚的亞洲人,難道一定要讓皮膚變白才是所謂的「美」嗎?   美白.是一種歧視嗎?變白了,然後呢?   近日全美的反歧視示威風潮,導致聯合利華集團印度子公司,將刪除旗下美白產品「Fair & Lovely」中的「Fair」(白皙)一詞,也促使萊雅集團宣布,將在日後針對旗下的護膚產品,移除對於美白、亮白等相關字詞的使用。此外,「黑人牙膏」等其餘以非裔美國人做為商標的商品,也紛紛表示將針對產品外觀、特色、商品內容等進行調整。   對於黝黑膚色,甚至是黑人族群的污名化與刻板印象,歷史淵源也是不可抹滅的一部分。像是印度人在種姓制度下,隨著階級越低,他們的膚色通常都較為黝黑,而這些社會制度的問題,通常也成為美白產品背後不可告人的利益來源。過去也有許多美白產品的爭議廣告,不只是在歐美國家會出現,甚至在泰國還有將「成功」與「白」畫上等號的廣告標語,平時也飽受種族歧視的我們,什麼時候也成為了幫兇呢?   「我的身體我做主」         也有很多人認為,每個人選用保養產品的原因本來就有所不同。有些人想要追求均勻的膚色,有些人想要避免黑色素沉澱導致的皮膚問題,也有些人只是單純覺得自己的膚色白一點比較好看。那麼為何他們就得要背負著種族歧視的罪名?對於美的定義百百種,隨著時代的改變,現今也風行追求一股自然美感的潮流,甚至也有人嚮往曬出小麥肌的膚色,顛覆了過往對於「美」的觀念。儘管各大廠牌開始減少對於美白產品的宣傳與打造,然而想讓皮膚變白的保養觀念,卻早已不知不覺深入我們的腦海中。我認為,與其抵制美白產品,不如仔細思考,自己所嚮往的「美」和「膚色」到底有沒有關聯?並且將護膚的重點放在保養品的功效,進一步停止對於追求「白」的盲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