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讀會計系即將升上大三的我,不免要開始思考未來的發展,並提早做準備。對於準備的方法,我第一個想到的竟然是補習。倒不是說補習一定不好,而是驚訝我對補習的依賴如此的高。

   在台灣,補習相當於一個不可或缺的學習工具;一個考試必備的平安符。在進入下一個學習階段時,總能聽見來自親朋好友的建議:「欸 ! 你們家小孩有沒有補習啊? 我聽說沒有補習要考上X中、X大特別難。」,而根據「非正式」的統計,考上菁英學校的學子們,有95%都補過習。

    成長過程中,國中、高中、大學的升學考試,每一個階段我都有補習,尤其到考前一年更是全科補好補滿。身為一個資深的補習學子,我認為補習班是真的有辦法讓「想念書,基礎又不差」的同學在短時間看到顯著的成效,但不願意學習的人去也只是補心安的。

為甚麼會有補習班存在?

   除了親朋好友的強力推薦和同儕間找伴補習,我覺得更多的是對學校老師的不信任,因各學生吸收能力不同,若以同一套標準來教授,勢必會有無法兼顧到的學生。而補習班總是能對症下藥,在考試上有自己的一套解題辦法和重點講義。為了衝榜單,會找最會教、對考題了解透徹的老師,並致力於找出精闢、容易理解、針對考題的方式教導學生,對於以升學為導向的教育制度,是最速成的解方。

   補習班當中,通常會分成3種班: 先修班、正課班、衝刺班,而所有的課程都會教得比學校還快,為的就是讓學生贏在起跑點。補習班在開班講座時,都會將該階段的時間軸列出,通常第一個階段是接觸該課業的第一次;第二階段是重點再複習;而最後一個階段就是考前猜題、著重練習和重點複習。一環扣一環,每次聽到都會覺得是補習班的商業說法,但是內心又會默默地覺得,照著安排走不太可能出差錯,訂金就繳出去了。

台灣教育制度的問題

   在台灣許多學校都會進行能力分班,並將大部份資源投入重點班級,那麼沒有獲得資源的學生,就會去尋求補習班來補足自己缺的那一部分。

     另外,大部分的學校老師一待就是待到退休,並不會有競爭職位的情形,但老實說並不是每一位老師的教法學生都有辦法吸收,即使學生向學校反映這個問題,學校基本上還是站在老師那一邊。學生只能自求多福,另尋方法,而這個方法不是自修就是補習,但不是所有學生都有能力自修,因此找補習班選適合自己的老師,便成為解決辦法的首選。

   大家都說台灣孩子因為接受封閉式教育,獨立思考受限,沒有機會發揮自己的創造力思維,原因就是整體教育太過於著重學術性的知識,而學術性的知識都是已知答案的精華。補習班就像是掌握學術性知識的專家,幾十年來都在研究他,正好在台灣這個教育環境中蓬勃發展。

   政府有試著改善這樣的情況而推行:多元教育,目的是讓不擅長學習的孩子有機會發展其他可能。但學生的壓力反而更大,原本的教育制度依舊存在,只是加重學生的負擔,讓學生在肩負學術性教育的同時,具備多元的能力。

  我認為制度不應該將焦點都放在考試能力,更應該著重於「運用」知識的能力,鼓勵其參與校外競賽和實習,多讓學生實作,提升應用能力。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