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技的進步,行動支付已經取代部分交易,成為新一代消費平台。早在2003年,中國淘寶網就推出支付寶功能,將買賣雙方的交易,透過第三方的擔保完成。現今在中國的兩大行動支付平台——支付寶與微信支付,幾乎包辦了人民的所有生活需求,日常交易從隨身攜帶的定量紙鈔現金,轉而成為直接連動銀行戶頭中的定存便能完成付款的模式。而在2014年時,領導全球電子和媒體產業的蘋果公司,也正式發表可支援VISA、MasterCard、中國銀聯、JCB和美國運通的Apple Pay功能,再度為行動支付服務開啟大門。電子支付模式逐漸成為新世代的主流,各種行動支付、第三方支付平台紛紛如雨後春筍般上市,Line Pay、街口支付、Pi錢包⋯⋯交易行為從傳統的現金、信用卡方式,紛紛變成在短短幾秒內,由條碼和QR Code就可以完成的動作。

去年政府修訂《電子支付機構業務管理規則》,保障消費者和業者在使用電子支付功能的權益和責任。在相關法規的保護下,業者和民眾會傾向願意使用電子支付交易,間接助長新支付方式的風氣以及被接納的可能性。根據台灣網路資源中心(TWNIC)2019年的調查指出,國內行動支付的使用率已從2017年的14%,增長至2019年的25%,由此可見行動支付功能在近幾年快速成長的趨勢,將開啟新網路商機。許多金融業、零售業紛紛投入行動支付平台,以期能吸引更大客群使用該功能,並擴大消費者族群,以多家企業聯手的行銷方式,製造雙向效益。

目前國內市占最高的兩大行動支付平台分別為line pay和apple pay,比較台灣與中國的前兩大支付平台(apple pay、line pay和支付寶、微信支付),支付寶偏向於apple pay卡與卡之間的形式,人民大多使用其於購物面,作為一較單純的交易平台;而微信支付則是如同國內的line pay,作為一種載具,包辦範圍廣及日常生活各個層面,並掌握最關鍵的使用因素——聊天室功能。兩者的共通點在於皆與中國各大銀行連動,且除了對外交易以外,用戶間也能互相轉帳和提現。而如今支付寶功能已在各國建立相當完善,成為一全球通用的平台,使金錢的流通不再受地域所限制,便能即時完成諸多跨境交易。

值得關注的是,在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的擴散下,行動支付似乎成了最保險的支付方式。零接觸的交易,將行動支付的功能更推向民眾日常生活。電子化不僅加速了生活步調,減少多餘接觸,同時也讓繁瑣的交易,水平整合成單一、簡便的模式。在手機日益普及且多功能化的現象下,各種服務逐漸轉向數位市場。消費者不僅講求快速,同時更看重交易服務的流通性。因此,電子化服務逐漸取代大多數實體服務,如何在同時間內達到更高效益,成了各大企業公司的主要競爭策略之一。

但在另一方面,行動支付模式的普及意味著加入各大平台的族群越來越龐大,在全球金融流通之餘,是否也代表著個人基本資料的曝光?人們所做的每一筆交易,都有著暴露消費行蹤的可能性;綁定的支付方式越多,便會在越多的網路、機構留下個資。因此迎接數位化時代來臨的同時,能否保障個人隱私權,將會是未來必須面對的挑戰。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