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顧名思義,有說明的用途,如同衣服的標籤標示了材質、製造地。除了商品、物品會付有這樣的說明,人們也會互相幫對方寫下註解,例如:中國製造的產品會令人感到不安心、客家人節儉、小氣等以偏概全的言論;亦或是涉及性別刻板印象的言論,例如男生用粉紅色就是娘娘腔。這些在人們心中的既定印象都和標籤化有很大的關係。而在新冠肺炎疫情爆發的同時,也有一些標籤化的議題值得我們深思。

    首先是貼在染疫者身上的標籤。網路上一名叫「秋口」的女子,在三月中旬因為職場群聚而感染新冠肺炎,當她得知消息時,第一時間是向相關接觸者道歉,深怕自己害到身邊的人。確診者在社會上的觀感如同「加害者」,這樣的標籤讓他們心中充滿愧疚。甚至有網友建議秋口應該要向感染源的確診者申請賠償,但無論是染疫,或是傳染,都不是大家樂見的。

    另一種標籤則是貼在康復者的身上,因為他們曾經染疫,儘管已經康復出院,在人們心中仍會出現芥蒂。特別是有某些學校曾出現染疫者,陳時中部長也說要消除對染疫者的標籤是最困難的,因此希望家長和老師可以協助教育去除標籤化,不要讓疫情影響到同學們之間的感情,否則對康復的同學們也是很大的創傷。

    第二個例子則是在四月中旬發生的口罩顏色風波。有國小男童對於「粉紅色口罩」產生很大的排斥,在既定印象中,粉紅色是屬於女生的顏色,從新生兒的衣服就能看出來:通常長輩會給女嬰買粉色系的衣服,男嬰則是藍色系,這樣的刻板印象其實是從1940年代服飾業的宣傳手法延續到現在。人類在2-4歲時會出現性別意識,懂得開始觀察性別的差異。當自己身上都穿著藍色系的衣服,女孩子則穿粉色系時,男孩子自然會排斥粉紅色。

    在疫情高峰的同時,防疫指揮官陳時中部長也在記者會宣導性別教育,許多藝人、政治人物,也戴上粉紅色的口罩,並宣傳「能保護你的口罩都是好口罩」。

    除了國內有這樣的問題,對於在海外的華人,也因為「華人」的標籤而大受困擾。美國的新冠肺炎確診案例逼近170萬人,死亡人數超過10萬人。無論是亞裔美國人,或是身在美國的亞洲人都無可倖免於這樣的歧視。美國疫情大爆發已造成當地人心惶惶,美國總統川普又將新冠肺炎稱為「中國肺炎」,這樣的行為更加重當地的排華事件。除了言語上的嘲諷,也有人被吐口水、遭到棍棒攻擊、甚至有一個家庭在超市被刀刺傷,但最後發現這個家庭是南亞裔。

    網路上有一化名為馬修的華裔美國人,他是一名在急診室工作的醫生。曾有許多患者表示因為有亞裔人士在他們附近咳嗽,而要求住院檢查;有些患者甚至在聽到他的姓氏時,也會提出要求希望能夠換一位醫生。儘管川普總統後來也有呼籲民眾不要把疫情的惡化怪罪於華人,但也難以減輕本土美國人對華人的歧視。

    在政府及全台人民的努力下,台灣的疫情已趨緩,陳時中部長也發起防疫新生活運動,實際走訪觀光景點,以行動告訴人民該如何邊玩邊防疫。但社會上還是有很多的標籤化難以減少。對於人事物的既定印象,也算是一種標籤,替人貼標籤的行為難以制止,可以做的就是警惕自己撕下標籤,摘下有色的眼鏡,防止標籤化的弊端。

文/ 陳亭伃(國北教大二年級學生)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