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廣告台詞是「多喝水沒事、沒事多喝水」,喝水有益健康的觀念深植人心,但其實短時間內過量飲水,不僅無益,甚至會造成血液中鈉離子偏低,進而導致暈眩、抽筋、癲癇發作甚至死亡,也就是俗稱的水中毒。另外一個例子,適量維生素C可以抗氧化、促進礦物質吸收,但過量就會引起腹瀉、增加結石風險,也就是說,過猶不及都不足取。

近半年來,衛福部、國健署多次引用醫學期刊刺胳針內容,警告國人即使少量飲酒也會導致癌症風險,唯有滴酒不沾才能倖免於難,真的是這樣嗎?人人都知道過量飲酒有損身心健康,可能導致成癮,但是否因此必須做到「滴酒不沾」的程度?倒也未必,根據密西根大學2018年發表研究指出,伴侶一起小酌有助於發展正向關係、提升婚姻滿意度;法國國家衛生暨醫學研究院團隊追蹤9千位受測者發現,滴酒不沾並不一定能讓人免於失智風險,反而是輕度到中度飲酒族群,罹患阿茲海默症等神經退化性疾病的比例最低;美國化學學會亦證實龍舌蘭酒中包含有助於控制血糖、減重的成分。

由此可見,飲酒對身心健康的影響,至今仍未有定論,甚至針對不同酒品、不同飲酒量、不同性別或年齡的飲酒者,已經有許多研究呈現各異的研究成果,衛福部近期「只有把飲酒量降到零才能避免各種危害」的論述方式,實在有失嚴謹。飲酒與健康的關聯性,有賴更多科學實證,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近期衛福部、國健署的發言顯然介入過多主觀論述,犯了醫療科學的大忌!

歐美許多國家訂有「安全飲酒量」或是「低風險飲酒上限」官方建議,即考量不同年齡、性別、體質的飲酒者,代謝酒精的能力有高有低,因此身體可以負荷的酒精量也有所不同,這樣的作法才是真正幫助民眾瞭解酒精對生理的影響及代謝機制,進而學習評估自身狀況,不放縱、不矯枉過正。

衛福部、國健署身為捍衛國人健康、傳遞正確衛教知識的主管機關,應當更重視官方聲明的中立客觀,引用資料時應多方查證比較、參考多元觀點,而不是在議題尚未有共識的情況下,就主觀的選擇性呈現單方面的說法,用片面訊息誤導國人、混淆視聽,實在是公衛專業的負面教材。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