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九合一大選落幕,針對民進黨敗選的檢討社論,如雨後春筍般湧出,對於若干時事評析,指陳『學者治國』引致政策不得民心的批判,深有所感。事實上,『學者治國』的問題非始於2016年民進黨再次執政,早在馬政府主政期間,所謂『博士內閣』屢屢衍生出『不接地氣』的情事,便時有所聞,讓民眾對於由學者出任政務官一事,普遍不具有適任的信心。

 

然而,大家可曾思考過,為何歷經了政黨輪替,諸此為人所廣為詬病的『學者治國』,卻一再的重蹈覆轍呢?答案,猶記得蔡總統在甫上任之初、便曾經語重心長的道出『民進黨的一軍都在立法院』。政務官,本該做為事務官與民眾之間的橋樑,因而晉用兼具群眾基礎與公務運作的民意代表,自然是最為適任的首選。無奈的是,擔任政務官一來需向監察院申報個人財產資料,二來則必須接受備詢的震撼教育,尤其令人在意的,是勢必得放棄自己在既有選區經營的成果,這讓早已習於安逸圈、認為只要做好選民服務便穩定當選的民代而言,對毫無任期保障的政務官職務,根本是興趣缺缺。

 

正因如此,在苦覓不得黨籍民代出任政務官的窘境下,選任的目光於是才轉向學術界,形成當前『學者治國』的弊病。學經歷兼備的學者,在專業能力上自然不成問題,相關學養作為稱職的幕僚智囊綽綽有餘。然而,因著職務多為『借調』性質居多,在卸任隨時可返回原任職單位、無後顧之憂的前提下,對於政策推動的成敗與否,少了些自我攸關的臨場感,據此才出現所謂『學者治國不接地氣』的說法。我想,箇中的經典,莫過於是馬政府時期、擔任經建會主委的中研院院士管中閔,一句「做爺們的怎麼會在乎」,將政務官所肩負的責任,講得是雲淡風輕,最令人印象深刻吧!

 

曾經聽過一名學者說道:『許多政治人物的生涯,都終結在政務官任內』。顯然,面對著政務官職務的不確定性,讓具有民意基礎的民代無意接任,致使從馬政府到蔡政府,儘管歷經政黨輪替,但學者治國的現象,卻成為執政黨不得不然的共通問題,有待未來擬定更為妥適的政務任用辦法,藉以提高符合接地氣條件人才出任的誘因。職是之故,當有民意代表願意承擔如此重責大任,是否該不吝惜的給予鼓勵呢?

 

我的前任長官郭國文先生,在高票連任兩屆市議員之後,隨著蔡政府上台,相中其勞工運動的經歷,延攬擔任勞動部政務次長一職。過程中或曾有過天人交戰般的掙扎,畢竟放棄長期經營的選區,以及暫離家鄉親人北漂任職,都不是輕易間便可驟下決定的。最終毅然選擇接下職務,單就其走出舒適圈、敢於承擔的勇氣,希冀民眾是可以抱以掌聲的。該份鼓勵不僅僅是給予其個人,相信也將會是影響未來接地氣民代是否願意投入政務官生涯的重要指標。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