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灰犀牛」一詞越來越在金融風管領域流行起來,意指高機率發生且可能影響巨大的事情。那麼,台灣金融界的灰犀牛在哪裡?其實答案並不意外,與台灣人近年來最頭痛的房價問題息息相關,而建商入主金融界的巨大風險,就是台灣的灰犀牛。

台灣經歷不完全的金融去管制化,以及多年的房地產炒作投機熱潮之後,房地產逾放比已經來到新高。一方面,週轉不靈的建商、付不出房貸的民眾越來越多,金融風險逐年攀升;另一方面,除了新建案的償貸問題,台灣超過400萬戶的30年以上老屋,也形成龐大的都更壓力。

今年初一系列大小地震,引發了國人對「防災行都更」的討論,這波都更壓力也隨之增強。上一波密集的都更討論,發生在 1999 年九二一大地震之後,政府為了安全而陸續修改建築法規。其中又以 2003 年的《混凝土結構設計規範》與 2006 年的《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影響最大,前者著重於鋼筋綁紮等工法;後者將「地盤影響」納入。這段時間的改變,讓網路上流傳一種說法:2003 年以後申請的建照相對更加安全。

然而,儘管人們明白屋齡、天災有很大的隱憂,因為不動產的交易金額太大,使得人們不願輕易放棄手中的老屋,前述災害風險問題難解。然而不要以為只有老屋有問題,新建案也不見得比較好。過去幾年的房地產炒作潮中,就出現了一系列施作品質低劣的建設公司。這類建設公司秉持炒短線的作風,大量推出建案,講究快速出脫賺錢,至於品質與安全則壓在最低標準,甚至是低於法定標準。

這類壞心建商,北台灣以寶佳、遠雄集團為首。寶佳集團擅長「到處開公司」,旗下至少有五十間左右的子公司,這樣的操作手法不僅讓寶佳賺得盆滿缽滿,也讓各子公司的糾紛不會連動傷害,出事時可以斷尾求生。遠雄集團則擅長「五鬼搬運」,掏空遠雄人壽的錢投資房地產、鬧出大巨蛋糾紛至今難解,更不用說趙藤雄有多擅長賄賂新北市府官員,在新莊與土城都爆出貪腐弊案。

( ETtoday:建商售後不理漏水漏不完?專家提醒這9家建商要注意 https://house.ettoday.net/news/889745

台北以外,當然也有建商問題,例如高雄義聯集團弄出義大世界的違建糾紛,近兩年的台南震災、花蓮震災,也是震出一堆黑心建商盤踞地方的結構性問題。儘管問題重重,要解決卻非易事,因為在地建商往往有雄厚財力,不但可以打點法務,更可以買收官員,讓自己趨吉避凶。

而且,由於過去幾年房地產景氣過熱,消費者即使買到不良物件,也可以快速脫手,這類問題在大好前景下一時被掩蓋。直到近兩年房價下修,不動產的相關爭訟才凸顯出來。不僅消費者端出現糾紛,建商手上未出脫的物件、未施作的工地,也造成建商的龐大利息壓力。

在這些結構性因素下,台灣的房貸逾放比已經到達歷史新高,這類不動產曝險部位,全建立在對房價的信心上,而房價的下修則戳破了美夢。雖然房價降低是廣大國民之福,但房價降速太快則可能引發金融業連鎖的壞帳問題。所以近兩年政府與金融界莫不關心房地產如何安全減壓。

房地產減壓問題迫在眉睫,與此同時,有些建商卻動起了歪腦筋。房地產熱潮讓建商手中充滿現金,可以買下各種重要單位,為自己長遠佈局,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金融業。台灣製造業榮景的年代,也曾有許多製造業大亨入股金融業,近年來則是營建業對金融虎視眈眈。

(關鍵評論網:寶佳條款「金金分離」入法,金管會力阻大型金主與財金幫結合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95608)

企業做股票投資當然沒有問題,但是如果取得經營權,那就會有很大隱憂。首先是授信上很可能放水,再來貸款利息也可能談到更優惠的方案,這對於有大量融資需求的建商而言,獲得金融業經營權不啻於球員兼裁判,大開方便之門。

所幸台灣的金融監理單位並沒有無動於衷,無論是現存的「產金分離」法規,或是即將上路的「金金分離」法規,都對於財團經營金融業做出了規範。只是法規制定是一回事,執行成效又是另一回事。台灣因為金融改革尚未完成,金融業中長年被「財金幫」盤據,難以撼動他們的包庇結構,如今又有建商登場,讓監理難度更加上升。建商入主金融界的這頭「灰犀牛」,究竟會不會成為台灣下一波蕭條的主因?考慮到次貸風暴也是從房地產逾放問題引爆的,實在難以輕忽這場危機。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