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talk新聞

林宇廷 | 關於作者 | Newtalk新聞

導航選單

  • 討論區
  • 投票
新增讀者投書

通知

尚未有任何通知,趕快去參與討論吧!

功能選單

無暱稱

Hi,

無暱稱

ID:

會員中心
新聞總覽
  • 政治
  • 國際
  • 中國
  • 社會
  • 娛樂
  • 網紅
  • 生活
  • 旅遊
  • 科技
  • 財經
  • 環保
  • 體育
  • 專欄
  • 影音
焦點評論 讀者投書 議題
討論區 Talk新聞 投票

相關連結

討論區 投票 Talk新聞 Newtalk新聞 Newtalk新聞 Newtalk新聞 Newtalk新聞 Newtalk新聞 Google News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立即投稿
管理規章 隱私權聲明 意見回饋
無暱稱

林宇廷

Facebook 信箱 網站 Threads X

粉絲數 0

話題 0

讀者投書 0

獲得讚數 0

尚無介紹

精選文章

粉絲幫倒忙! 韓國第一夫人金建希被爆妄稱救災照片惹議

發布 YYYY.MM.DD

最新留言

  • 專論》 因川普關稅而陷入困境的中國「SHEIN村」

    0 分鐘前

    在美國、日本等國家深受年輕人喜愛的中國電子商務網站SHEIN,因為川普政府的關稅措施,而受到沉重的打擊。在中國南部的廣東省廣州市,有一個被稱為「SHEIN村」的地區,這裡密集分佈著為SHEIN供貨的服飾工廠。隨著美國加大對中國的關稅攻勢,一些工廠因為訂單大幅減少而陷入困境。與美國的貿易戰「將傷害像我們這樣的底層工人,並使我們更加貧窮」,面臨失業威脅的移工們心情低落地這樣說。

使用標籤

文章

  • 投書 東亞金融戰略大競逐,台灣的企圖心能否脫穎而出?

    2018.06.25 | 20:45

    台灣金融戰略的全面佈局(下):東亞金融戰略大競逐,台灣的企圖心能否脫穎而出?   前一篇文概述了台灣金融改革的艱難道路,也提及行政院最新推出的「金融發展行動方案」。這個堪稱「第三次金改」的大架構,主要概念不脫以下幾點:加強公司治理水準、擴張國際金融網路、鼓勵金融機構整併、提升金融科技創新。想知道詳細內容,可以直接在網路上看到行政院的會議簡報。   (行政院金管會金融發展行動方案簡報:https://www.google.com/url?sa=t&rct=j&q=&esrc=s&source=web&cd=4&cad=rja&uact=8&ved=0ahUKEwjqtMaHn-fbAhWbIIgKHVpMB8IQFgg4MAM&url=https%3A%2F%2Fwww.ey.gov.tw%2FFile%2F4239DACEEA449638%3FA%3DC&usg=AOvVaw299xio_KO63_LAgHC7uZON)   行政院長賴清德喊出的戰略目標,例如制定金融業107年對中小企業的放款成長目標為新台幣2700億元、對五加二創新產業放款成長目標2000億元,目標是讓產業跟金融攜手進軍國際市場。而台灣金融業的整體實力強不強?其實是夠強的,行政院副院長施俊吉就直指,台灣銀行體系有40兆存款、上市櫃公司市值有37兆、保險業有23兆元資金,加起來剛好100兆,台灣的財富夠雄厚。但是這樣雄厚的資金,在保守的金融環境下被侷限了。所以台灣空有超額存款,卻沒有良好的投資環境。   國際領先者不會等待台灣金融脫胎換骨   過去台灣緊盯著中國市場,希望成為外資進入中國市場的灘頭堡,甚至想著成為亞太金融中心,進一步超越香港,可惜這些目標是失敗的。現在政府相對務實,針對台灣的金融問題著手改革,嘗試引導資金進入生產活動,並打造台商的全球運籌後盾。也就是說,過去因循苟且靠著利息盈利的模式應該打破,台灣金融要大步邁向國際化。   但是國際競爭者不會等待台灣進步,紐約、倫敦與台灣的差距固然不用說,光是與台灣貿易依存最深的中國市場,就有香港這道天塹,還有上海緊追在後。中國市場有相當多的機會,而其他地方是怎麼佈局的?首先談談香港:   香港早已是國際金融中心,中國近年推出的「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計畫更是提供香港許多機會。當這些區域計畫沿線的城市群要與全球企業打交道時,往往需要連接節點與金融服務,這時就須倚賴香港的金融業。另外,香港金融管理局在2017年公布「智慧銀行新紀元」的政策,大力強調金融科技與人才培育的重要性,而且也加強金融業者與金融監理機構的合作。   在金融科技方面,香港金管局計劃推出快速支付系統、引入虛擬銀行、開放API等政策,香港的金融監理沙盒也將升級至2.0版。另外還會加強跨境金融科技合作,在香港金管局的新聞稿(香港金管局智慧銀行新紀元新聞稿 http://www.hkma.gov.hk/chi/key-information/press-releases/2017/20170929-3.shtml)中提到,正在與香港銀行合作開發分布式分類帳技術貿易融資平台,並且會與新加坡合作。如果筆者沒有誤會,這就是區塊鏈分散式帳本平台,目前新加坡政府是開發者中的領頭羊,香港也計畫加強雙方合作。   人才培育方面,香港政府則在2017年架設了「職業資歷行動步驟」(Vocational Qualifications Pathway,簡稱VQP)試驗計劃,協助銀行業者制定八大核心職能培訓方案。2018年財政預算案報告中,香港政府還宣布將對「持續進修基金」(Continuing Education Fund)再投入港幣85億元(約新台幣322.01億元),並將該基金的補助上限由每名申請人港幣10,000元提高至港幣20,000元。此外香港政府還有一系列人才培育計畫。   提供專業資格課程與認證的香港銀行學會,甚至還推出等同碩士學歷的全新銀行專業資格「銀行專業會士」(Certified Banker),協助銀行從業人員及有志加入銀行工作的大學生提升並掌握所需技能。香港銀行學會近來的培訓內容也增加了反洗錢與反恐融資、金融科技與創新的課程或認證資格。   從以上這些措施看來,香港在既有的金融專業上,強化了未來金融業最需要的金融人才與科技佈局,也配合國際市場需求準備了反洗錢與反恐措施。其實香港金管局公布的大方向,與台灣金管會的方案相當重疊,但實際比起來,台灣的國際化程度、金融操盤專業度就是矮人一截。   原因還是在於台灣的財金幫結構,財金幫現像不是指金融業高層不流動,而是台灣的財經部會向來有退休官員到公股行庫酬庸當董總的傳統,而這些威權時代留下的老官員,往往是裙帶凌駕專業,管理能力矮人一截也就不足為奇了。   後起競爭者倚恃不公平競爭迎頭趕上   除了香港難以追趕,台灣還得面對上海的威脅。儘管中國的經濟體質仍然嚴重落後,但中國擁有後發優勢、龐大市場、以及專制政府的力量做後盾,在改革開放後,大量成長的中國企業為中國的股市創造無數題材,中國也憑藉巨大的外匯用主權基金或者亞投行在全世界做資本操作。   然而中國這個再起的經濟巨人,在金融領域並不優秀。中國法律禁止或限制外國人直接持有一家中國公司的股份,而且人民幣流動也受到嚴密的監管而難以國際化,這讓中國巨大的儲蓄難以在國際市場施展。6月21日法國世界報記者Philippe Escande的文章中直呼中國是金融侏儒,並以小米在上海上市失敗作為案例,說明中國金融市場不自由且難以說服投資人。 (法國國際廣播電台網站關於Philippe Escande文章的中文譯文 http://trad.cn.rfi.fr/20180621-%E5%B7%A8%E4%BA%BA%E4%B8%AD%E5%9C%8B%E6%98%AF%E5%80%8B%E9%87%91%E8%9E%8D%E4%BE%8F%E5%84%92)   (Philippe Escande在法國世界報的原文 https://www.lemonde.fr/economie/article/2018/06/21/la-chine-est-un-geant-economique-mais-un-nain-financier_5318931_3234.html)   不過,也是在6月21日,上海市自貿試驗區管委會發布《關於擴大金融服務業對外開放,進一步形成開發開放新優勢的意見》推出25條措施,主軸正是國際化。法國世界報指出了外資受限問題,上海自貿區這次恰好主打要對外資更加開放。   這25條措施涵蓋六大面向,更精簡來說就是對外資更加開放、培育與吸引人才、金融監理法規與國際接軌。我們可以看到上海自貿區並未強調金融科技的發展,這並不表示中國不重視這塊,畢竟我們很清楚中國在支付系統上已經取得傲人成就。   後發優勢、龐大市場、以及專制政府的力量,這些利器雖然厲害,但也不至於一夕改變全球資本市場的現況。然而對於台灣金融業來說,已經是足夠強大的威脅。別的不說,最重要的吸引外資與招募人才,台灣對上中國市場幾無招架之力。加上中國佔台灣出口份額的四成,如果台灣金融業自身的跨國營運能力不足,將來很可能被中資金融業握住台灣的金流,到時不只是經濟競爭力的逆轉,更會是巨大的國安危機。   台灣該如何面對這些挑戰?穩扎穩打調整體質即是根本之道。如果台灣業者能夠跨出台灣市場的侷限,學習香港、新加坡立足全球市場的專業,也就不怕人才外流的問題,留人用人始終是王道。要能留人用人,儘早淘汰台灣壞肥貓也就成為重大課題。台灣擁有足夠的資本,也有不錯的人才庫,但是保守弱小的金融機構、酬庸怠惰的裙帶人事都太多。政府如果有心要提升台灣金融業的水準,光是撒錢還不夠,合併金融機構與整頓財金幫人事,才能確實改善台灣的金融體質。   除此之外,在資本市場走向國際化,以及國際反洗錢、反恐需求日益升高的趨勢下,台灣的金融監理法規就更必須加緊跟上國際標準。如何提升公司治理水準、促進金融科技創新,都有賴更健全的法規。但是在內有小人盤據、外有強敵環伺情況下,台灣的金融戰略能怎麼突破?就看官民合作致力改革的企圖心到什麼程度了!        
  • 投書 金融改革光靠行政院一帖「金融發展行動方案」就夠了嗎?

    2018.06.25 | 20:44

    台灣金融戰略的全面佈局(上):金融改革光靠行政院一帖「金融發展行動方案」就夠了嗎? 全球經濟走過金融海嘯、歐債危機之後的復甦期,現在很明確進入到新的一輪大調整。美國決心改變貿易規則,中國也想有更多話語權,歐洲以人權和環保打出高度,日本、韓國、東協各國正在做貿易結盟,鄰近的香港、新加坡則擁抱制度創新。包括全球政經局勢、科技發展、網路文化等等,這些轉型大浪與正在改變的洋流,對於島國台灣的衝擊非同小可。 想要從劇變中找出重要的轉型線索並不容易,但我們可以嘗試從金融來談談台灣的經濟戰略。前述的幾個觀察面向,與台灣切身相關的例子有:西太平洋的外交新局,區塊鏈、人工智慧的發展,行動應用如何提升使用者體驗,這些事情都正在改寫金融規則。 嘗試革新但受限於歷史包袱的台灣金融業 台灣沒有忽略這些變化,無論是政府或民間業者都有嘗試革新。台灣的民營金融業者在金融創新上,雖然不如中國後發優勢與國家扶植的成長力道,但是無論是區塊鏈金融應用或者行動支付,目前都有一些成績。像是中國信託加入全球最大的金融區塊鏈聯盟 R3,台新加入以太坊聯盟,或者玉山與台新的手機應用,還有凱基銀行的數位金融,這些創新的嘗試都很值得期待。 不過,台灣民營金融業者的創新,在現今的全球經貿中是微不足道的。早在上個世紀末,一只手提包全球打拼的台商就已經在世界各地遭受嚴重挑戰,甚至是被擊退。除了台灣人相對熟悉的韓國財閥,在轉口貿易上,中國商人、阿拉伯商人往往也用團體戰略擊破台商。金融方面更是如此,台灣的金融業缺乏跨國佈局能力,台商往往需要透過外商銀行管理金流。而且因為台灣金融法規的落後,以及金融業者的規模限制,各國企業也不容易在台融資、籌資。 台灣的金融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侷限?首先是台灣特殊的國家地位造成國際佈局上的不利,但不只是因為國家地位,畢竟世界上許多避稅天堂與金融中心,都不見得是加入國際組織的主權國家,金融政策是否優惠、金融實力是否健壯才真正是資金考慮的核心。台灣金融史上兩大問題,才是造成台灣金融體質不足的深層原因:一是威權時代的管制太嚴,二是金融機構家數太多但難以整併。 雖然有去管制化,但是台灣的金融機構裡頭多半是舊時代的老屁股,光是佔有六成市占的八大公股行庫,內部高層就是由俗稱的「財金幫」壟斷;金融機構整併的問題,儘管經歷兩次金融改革,整體金融家數仍然太多了,小而多的金融機構不只是管理不易,也無法幫助台灣面對全球的大競爭。 更糟的是,台灣這兩大問題長年未解,還造成外資對台灣投資信心下滑,最有名的案例就是「台新彰銀案」,政府引進台新資金解救彰銀,事後卻反悔阻止台新彰銀合併,而因為台新彰銀合併失敗,居然導致外資憤而控告財政部,事發至今也未見當年阻撓的公股高層或者財政部官員出來道歉。近年來台灣民營金融業者不斷提升服務品質獲得外資肯定,算是稍微挽回顏面,然而公股銀行卻老是出包,甚至有兆豐銀行被美國重罰57億的醜聞。 政府改革牛刀小試,戰略主菜才正要下鍋 「威權時代的管制包袱」與「小而多的金融機構」這兩大包袱,歷經扁政府、馬政府時代已經有諸多產官學界的討論,蔡政府上台後也知道這個問題,因此上台之初,請來財經專業見長的林全擔任閣揆。但林全的改革著重在財政,稅改、年改、財劃法等政策方向都是林全內閣定下與推動的。剛上台的蔡政府對於盤根錯節的財金幫政商共生結構,可說是束手無策。 直到蔡政府上台一年半之後,賴清德內閣上台推動更強硬的新政,金融方面由顧立雄執掌金管會兵符,順著慶富獵雷艦弊案查辦公股行庫的問題人事,也推出自然人董事、金金分離等新措施。虧損逾百億的慶富案震掉不少財金幫老賊,而金融法規的新措施也有助於提升台灣金融業的公司治理品質。此外顧立雄還查辦了保險業的掏空問題,禁止趙藤雄父子踏足金融業;也立下規矩,禁止金管會退休官員卸任後轉任公股行庫董總。 但目前為止,蔡政府的金融改革只是牛刀小試,除弊但尚未興利。真正的戰略主菜是今年六月中行政院公布的大戰略:「金融發展行動方案」。這套戰略架構涵蓋銀行業、證券期貨業、保險業、金融科技,被媒體稱為台灣第三次金融改革。 金融發展行動方案點出了台灣經濟資金充足,但超額儲蓄沒有辦法引導到實際生產活動上,原因是商品多樣化不足、吸引國際資金能力不足、金融人才專業不足。台灣的銀行同質性過高,主要以利息收入為主,為此政府鼓勵跨國金融合作、提升公司治理法規、投資流程鬆綁等等,以及重要的大刀措施——鼓勵金融機構合併。 金融機構合併何以是重點?因為金融機構合併可以有效解決兩大包袱,首先優勝劣汰的市場機制以及人事整頓,有助於汰洗金融業的不良單位與從業者,合併更是直接將眾多小機構升級至有國際競爭力的規模。行政院副院長施俊吉就說,要以政策創造合併誘因,尤其是讓證券商走向大投資銀行與大證券商。金管會主委顧立雄也說,要將台股基金規模擴大、投信業者操盤金額拉高。這些方向都是為了讓台灣的業者不要傻傻單打獨鬥,將經濟戰力集合起來。 可惜的是,政府因為二次金改的前車之鑑,不敢大力推動公股銀行的整併。在二次金改中,因為公股銀行龐大的政商勢力抵制,導致當時的金控整併政策未竟全功,前面提到的台新彰銀案就是一例。政府請台新金出資365億挽救彰銀,嗣後竟然因為彰銀與財政部的財金幫勢力抵制,使得這樁民公併卡死。當年的改革做半套,財金幫勢力未能掃除,使得台灣嚷嚷多年的亞太營運中心,到現在連像樣的金流都做不起來。台灣空有滿手資金,卻沒有良好的投資環境。 併購影響的不只是台灣金融業的資金規模或營運縱效,也有助於推動需要投入高額資本的金融創新。但如果龐大的公股行庫不整頓裁併,再次提起金融併購的「金融發展行動方案」,不見得能夠改變前述問題。基礎的體質調養不做,台灣金融業恐怕只能繼續做美夢,因為正在形成金融戰略的不只有台灣,香港、上海也都有龐大的計畫正在鋪排⋯⋯    
  • 投書 困境難解 建商與金融業的監理問題已成灰犀牛

    2018.06.05 | 23:53

    近來「灰犀牛」一詞越來越在金融風管領域流行起來,意指高機率發生且可能影響巨大的事情。那麼,台灣金融界的灰犀牛在哪裡?其實答案並不意外,與台灣人近年來最頭痛的房價問題息息相關,而建商入主金融界的巨大風險,就是台灣的灰犀牛。   台灣經歷不完全的金融去管制化,以及多年的房地產炒作投機熱潮之後,房地產逾放比已經來到新高。一方面,週轉不靈的建商、付不出房貸的民眾越來越多,金融風險逐年攀升;另一方面,除了新建案的償貸問題,台灣超過400萬戶的30年以上老屋,也形成龐大的都更壓力。   今年初一系列大小地震,引發了國人對「防災行都更」的討論,這波都更壓力也隨之增強。上一波密集的都更討論,發生在 1999 年九二一大地震之後,政府為了安全而陸續修改建築法規。其中又以 2003 年的《混凝土結構設計規範》與 2006 年的《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影響最大,前者著重於鋼筋綁紮等工法;後者將「地盤影響」納入。這段時間的改變,讓網路上流傳一種說法:2003 年以後申請的建照相對更加安全。   然而,儘管人們明白屋齡、天災有很大的隱憂,因為不動產的交易金額太大,使得人們不願輕易放棄手中的老屋,前述災害風險問題難解。然而不要以為只有老屋有問題,新建案也不見得比較好。過去幾年的房地產炒作潮中,就出現了一系列施作品質低劣的建設公司。這類建設公司秉持炒短線的作風,大量推出建案,講究快速出脫賺錢,至於品質與安全則壓在最低標準,甚至是低於法定標準。   這類壞心建商,北台灣以寶佳、遠雄集團為首。寶佳集團擅長「到處開公司」,旗下至少有五十間左右的子公司,這樣的操作手法不僅讓寶佳賺得盆滿缽滿,也讓各子公司的糾紛不會連動傷害,出事時可以斷尾求生。遠雄集團則擅長「五鬼搬運」,掏空遠雄人壽的錢投資房地產、鬧出大巨蛋糾紛至今難解,更不用說趙藤雄有多擅長賄賂新北市府官員,在新莊與土城都爆出貪腐弊案。   ( ETtoday:建商售後不理漏水漏不完?專家提醒這9家建商要注意 https://house.ettoday.net/news/889745)   台北以外,當然也有建商問題,例如高雄義聯集團弄出義大世界的違建糾紛,近兩年的台南震災、花蓮震災,也是震出一堆黑心建商盤踞地方的結構性問題。儘管問題重重,要解決卻非易事,因為在地建商往往有雄厚財力,不但可以打點法務,更可以買收官員,讓自己趨吉避凶。   而且,由於過去幾年房地產景氣過熱,消費者即使買到不良物件,也可以快速脫手,這類問題在大好前景下一時被掩蓋。直到近兩年房價下修,不動產的相關爭訟才凸顯出來。不僅消費者端出現糾紛,建商手上未出脫的物件、未施作的工地,也造成建商的龐大利息壓力。   在這些結構性因素下,台灣的房貸逾放比已經到達歷史新高,這類不動產曝險部位,全建立在對房價的信心上,而房價的下修則戳破了美夢。雖然房價降低是廣大國民之福,但房價降速太快則可能引發金融業連鎖的壞帳問題。所以近兩年政府與金融界莫不關心房地產如何安全減壓。   房地產減壓問題迫在眉睫,與此同時,有些建商卻動起了歪腦筋。房地產熱潮讓建商手中充滿現金,可以買下各種重要單位,為自己長遠佈局,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金融業。台灣製造業榮景的年代,也曾有許多製造業大亨入股金融業,近年來則是營建業對金融虎視眈眈。   (關鍵評論網:寶佳條款「金金分離」入法,金管會力阻大型金主與財金幫結合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95608)   企業做股票投資當然沒有問題,但是如果取得經營權,那就會有很大隱憂。首先是授信上很可能放水,再來貸款利息也可能談到更優惠的方案,這對於有大量融資需求的建商而言,獲得金融業經營權不啻於球員兼裁判,大開方便之門。 所幸台灣的金融監理單位並沒有無動於衷,無論是現存的「產金分離」法規,或是即將上路的「金金分離」法規,都對於財團經營金融業做出了規範。只是法規制定是一回事,執行成效又是另一回事。台灣因為金融改革尚未完成,金融業中長年被「財金幫」盤據,難以撼動他們的包庇結構,如今又有建商登場,讓監理難度更加上升。建商入主金融界的這頭「灰犀牛」,究竟會不會成為台灣下一波蕭條的主因?考慮到次貸風暴也是從房地產逾放問題引爆的,實在難以輕忽這場危機。
  • 投書 顧立雄向財金幫開刀 來得及阻止財金幫魔手伸向民營金融機構嗎?

    2018.05.26 | 15:41

    5月23日顧立雄宣告金管會官員卸任後不能再轉任公股行庫董總,財政部長許虞哲也正面看待顧立雄的意見,這兩大財金首長被媒體稱作瓦解財金幫。這個政策方向非常良好,不只堵上財金部會與公股行庫高層長年的旋轉門漏洞,也鼓舞了金融業界的正派經營者。   不過,若是讀者跟筆者一樣希望杜絕財金幫問題,現在恐怕別高興得太早。顧立雄揭示的方向,是「現在的官員」「未來不會再轉任」,對於「過去的財金幫」就顯得鞭長莫及。金管會這招不只砍不到已經存在的財金幫,甚至財金幫早已不滿足於盤據公股行庫,現在正準備將魔手伸向民營金融機構。   財金幫為了擴張,在台新金控董事會點燃了戰火,近一年來積極搶下台新金董事席次的大型建商寶佳集團,背後就有財金幫大力操盤。寶佳資產的執行長唐楚烈本身是前合庫證券董事長與前彰化銀行總經理,寶佳出資成立的新世代金融基金會董事長是前合庫金控董事長陳冲、副董事長是前合庫金控董事長沈臨龍。寶佳集團與合庫體系退休董總合作,這種大型金主與財金幫結合的事態,金管會並非無感,但是財金幫熟悉現行金融法規,不只指點寶佳集團對台新金控頻頻發起攻勢,還教會寶佳集團以9.95%持股的方式,規避大股東適格性審查的10%門檻。對於寶佳的行動,金管會再三重申應該落實大股東適格性審查,並且祭出「金金分離」規則。然而法律手段有其侷限,金管會修改的法規都要到2019年才會正式上路,因此唐楚烈、陳冲、沈臨龍等財金幫們都有恃無恐,繼續猛攻台新金。(關鍵評論網:寶佳條款「金金分離」入法,金管會力阻大型金主與財金幫結合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95608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95608)   不要忘了,唐楚烈除了合庫背景,還曾是彰化銀行總經理,他與台新金的樑子早在彰銀時期已經結下。但過去唐楚烈經常衝撞台新金代表,反對台新彰銀合併;如今擔任寶佳二審訴訟高等法院判定彰銀案由台新金勝訴,唐楚烈卻代表寶佳發表聲明,進入董事會後將要三年之內解決台新彰銀問題。唐楚烈過去自稱捍衛公股不被財團合併,現在卻說要加速解決彰銀問題提升台新體質,在彰銀的併與不併之間,立場反覆。與其說他是秉持金融專業做出決策,不如說是為了利益、為了權位而不擇手段。   在顧立雄的改革之下,未來財金部會轉任公股董總的旋轉門被堵上了,但是現在公股行庫仍被財金幫盤據,即使卸任也退而不休。台灣金融改革的正確方向本應是民營化、政府鬆綁,逐步從戒嚴時代的金融管制走向金融自由,但財金幫不只處處阻撓改革,現在甚至反過來對民營金融機構發起攻勢。即使民營業者亟思做出金融創新,金管會力促提升公司治理,在財金幫勢力被剷除之前,台灣金融業的品質、監理法規的落實,都還有太多的挑戰。        
  • 投書 財政部歌舞昇平的表象下 誰來終結肥貓們的可笑鬧劇?

    2018.05.24 | 15:49

      要報稅的五月,原本是最讓老百姓皺眉的季節,不過最近財政部財政資訊中心鬧了笑話。為了舉辦成立五十週年慶祝大會,居然要員工在上班時間練習歌舞。還用改編歌詞如「天大地大部長雄大」來拍長官馬屁。即使被記者報導,財政部也毫無改善,甚至擴大彩排規模。   (鏡週刊:【報稅季亂象】「天大地大、部長雄大」 財資中心歌詞改這樣 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180514inv002/)   財政部鬧笑話不是第一次,而且不只財政資訊中心基層需要上班時唱歌跳舞,財政部指派的公股金融高層也是歌舞昇平。這一點在慶富案之中展露無遺。4月11日立委江永昌對公股銀行董座進行慶富案後續檢討時,這些年領千萬的公股銀行董座們,居然只會面面相覷,或者推託說還在調查。江永昌問彰銀董座張明道:問了法律意見後要不要對自己追償?張明道居然回答一句空話:「我們請法律事務所跟我們提供法律意見。」   在質詢過程中,江永昌為了釐清前後任董座責任,便一一唱名各家銀行前後任董座。只見前任中國輸出入銀行董座,是現任土銀董座凌忠嫄,前任土銀董座是現任華南銀董座吳當傑。至於前任華南銀董座徐光曦,在更之前還擔任華南金與兆豐金的董座。   這些董座彷彿在玩「大風吹」,在高層職位上輪流派任,有事就互相照應,卸任後往往還能到其他單位接受酬庸。如果這些高層績效良好也就罷了,但光是近兩年之內,就發生一銀 ATM 盜領案、兆豐銀遭美重罰57億元、慶富獵雷艦案、彰銀東莞分行賄賂案……以及其他諸多弊案。   面對這些情況,公股銀行高層多半不動如山,只有慶富案牽連太大,震飛了幾個董座,但即使是慶富案的追究過程中,也有如彰銀、輸銀「只被糾正」。而財政部長許虞哲對此僅表示,財政部並非金融監理機關,無法介入事業經營。這種答詢根本是避重就輕。各銀行的公股代表是誰指派的?正是財政部。但財政部對於慶富案卻是處處護短。   財政部在執行稅務與國家控股的本業上,可說是連連犯錯且不見改進。如今慶富案風波已過,肥貓們得以喘息,正在翻修的公司法、銀行法又保留了公股對法人董事的控制權,等於沒有關上酬庸包庇之門,繼續為財政部保留專制時代的特權。(上報:法人董事去留難題應遵循國際規範 https://www.upmedia.mg/news_info.php?SerialNo=39198)財政部作為最大的金融事業股東,只要一天不改善其作為,台灣的金融改革就永遠在路上,而肥貓們愉快的大風吹遊戲,也就能一直玩下去!
  • 投書 金管會「寶佳條款」高舉金金分離 能否將金融改革的危機化為轉機?

    2018.05.21 | 10:06

    眼看著金管會終於要將「金金分離」納入《銀行法》部分條文修正,因為6月即將登場的董監事改選而醞釀的風暴,卻不知道是否會平息。金管會將「金金分離」入法的嘗試,之所以被稱為「寶佳條款」,就是為了阻止四處發起股權狩獵的寶佳集團,不讓其違反競業禁止、規避大股東適格性審查。 「產金分離」與「金金分離」的必要性 在「金金分離」的原則之下,禁止多家金融機構董事席次同時被一人持有,以防內部稽核控管失效,甚至因為機密資訊流通而被財團惡意套利。過去台灣並沒有特意在「金金分離」上嚴加防備,而是更偏向「產金分離」。過去進軍金融圈的財團,多是製造業大亨,但近年來因為房地產炒作榮景,使得建商擁有大量資金可以買下金融業。而且擁有金融機構形同大開便利之門,讓建商的資產操作與建案貸款更加輕鬆。近年來的台灣,更是連年有建商插旗金融業,之後惡意操作金流、甚至掏空金融機構資產的嚴重弊案屢見不鮮。例如龍邦集團朱國榮挪用國寶人壽資金炒作龍邦股價、遠雄集團趙藤雄隱匿關係人交易掏空遠雄人壽資金,這些都造成台灣金融秩序的嚴重傷害。 但是這些弊案似乎沒有變成建商進入金融業的前車之鑑,在金融圈的大門外有更多建商野心勃勃地等待良機,甚至不惜使用粗暴、遊走法律邊緣的方式搶進董事會。例如去年三信商銀董事會改選,樺福遠雄集團的張綱維就以4%持股,加上7家轉投資公司徵求委託書的方式拿下5席董事席次。在張綱維能成功拿下三信商銀,也有賴背後的龍邦集團朱國榮、寶佳集團林家宏支持。 而這個寶佳集團,正是引發這次《銀行法》修法的直接原因。寶佳集團在過去一兩年之中大量收購金融機構股份,甚至在永豐金與台新金都持股9%以上,意圖搶下董事席次。寶佳雖然展現了資金實力,但是卻只持股9%,正是為了避開法律規範10%股權的大股東適格性審查。 但即使寶佳集團與他的盟友龍邦集團、樺福遠航集團,用徵求委託書、9%持股等方式嘗試規避審查,金融圈廣泛收購股權仍不免驚動各家金融業者,以及政府的主管機關。金管會就是看見其中的巨大風險才祭出「金金分離」政策。 寶佳的股權狩獵,背後竟有公股財金幫操刀? 隨著時間接近6月的董監事改選,媒體與金融界的目光也聚焦到寶佳與台新金一觸即發的董事會大戰。隨著越來越多報導出爐,寶佳集團的操盤手——寶佳資產管理執行長唐楚烈也就難掩鋒芒。 唐楚烈這一號人物來頭不小,曾在合庫證券董事長與彰銀總經理這些高位歷練過。寶佳會請來唐楚烈操盤,也是因為彰銀總經理任內與台新金有多次交手經驗。此外,憑藉唐楚烈的政商人脈,向來沆瀣一氣的公股財金幫也默默為寶佳陣營助拳。 這群公股財金幫主要可能是合庫背景的人馬,因為唐楚烈也有合庫的經歷。不過,出於威權時期制度的遺留,公股財金幫很習慣在各家銀行之間互通聲氣,透過職位玩大風吹,出了事情也可以互相包庇,最近的例子像是慶富案。如果不廢除法人董事制度,類似的情事可能一再發生。 但財金幫也不會坐以待斃,同為合庫背景出身的前行政院長陳冲,現在就以「新世代金融基金會」董事長身份,不時遊說政府的財經政策。以陳冲的政治地位與黨政人脈登高一呼,國民黨的財經立委可以與其配合,財政部與經濟部的官員也很難忽視前行政院長的意見。 「新世代金融基金會」除了陳冲,主要成員也多是前任政府官員,或者退休的公股高層。而這個基金會背後的出資者,正是寶佳集團。 金管會必須堅持金融改革,台灣經濟才可能有未來 在過去威權專制的時代,金融是國家的戰略命脈,也是用來控制民間企業的利器;在民主化的同時,金融圈也開始去管制化、民營化的進程,甚至到了今天,舊時代金融人事的轉型正義也應排入改革進程之中。但台灣的民主發展時間還不長,儘管成就非凡,許多黨國裙帶資本主義的遺留至今仍未解決。 過去政府以國家控股的角度操作公股金融機構,儘管有民營化政策,但是泛公股仍有財政部法人董事。每到董監事改選,公股之間往往互通有無,甚至會聯手徵求委託書,與民營業者進行董事席次攻防。但是這些以「守護公家財產」為名的攻防,實際上更像是財金幫抗拒改革、抗拒人事代謝的自保之舉。 公股財金幫的這種習性,使得公股銀行的營運績效與服務水準遜於大型民營業者,但是從威權時代累積的龐大家業,使得八大公股行庫至今仍有台灣金融市場的多數份額。有這麼大的負擔,台灣的整體金融水準一直提升緩慢。而現在面臨建商來勢洶洶的金融業股權戰爭,公股財金幫居然與之結合,使得金融改革的願景更難達成。 但是在全球經貿的時代,金融服務的良莠對於產業興殖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因此不能放任台灣各公股銀行的改革原地踏步。大型金主與財金幫結合起來,固然會是金融改革的棘手問題,但是面對這個危機,改革者能不能堅持立場?那就看《銀行法》修法這一仗,金管會能不能將其化為轉機,進而帶動其他政府部門與公股銀行的轉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