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心理學家Henri Tajfel在1970年代進行了一項相當有名的實驗,稱為「最小團體研究典範」(Minimal-Group paradigm),這個實驗室想測試人類如何為自己歸類。這個實驗找了許多完全不認識,沒有任何利益關係的人進入實驗室,在這些人中,實驗團對只賦予這些人某些微不足道的特質,例如某些人身上穿的衣服顏色相同。接著實驗人員給這些人數字卡,要求為其他人打分數,實驗結果發現,即便是微不足道的特質,人們依舊傾向給相像的人比較高的分數,這個實驗後來被發展成「自我歸類理論」(Self-categorization theory)。

 

這個理論試圖傳遞的概念是,人類無時無刻都在為自己與他人歸類,對待同類人與異類人的方式存有差異。若今天是上帝造物、人類歷史乍現的第一天,在人與人之間沒有建立起任何一點關係之時,人類其實將會開始為自己與他人分類,分類的範疇可能是根據乍現在世界上的地點、語言、膚色、五官特徵、裝扮、資源、地位等範疇。這個理論在社會心理學中被廣泛的探討,也延伸出更多理論精華,例如同個範疇中的人(ingroup members)較能培養出信任;又例如當原本同個範疇的成員越來越不像其他成員的話,他可能會選擇離開,或被排擠;又例如團體與團體之間的差異度很大的話,容易創造出團體與團體間的衝突。

 

這個理論常被用來解釋民族之間的關係(interethnic relations),自我歸類理論常推導出「我們」與「他們」的概念,而人類又似乎對「歸類」相當地敏感。在世界許多地方,有野心的政治人物常操縱這種微妙的關係,激起不同族群間的「差異性」,進而達到衝突的訴求,收割政治利益。對於社會心理學家來說,這是人類很自然的心理現象。對於由人類組成的國家來說,國與國之間的關係(international relations),似乎也存在類似的邏輯。

 

這個星期我在兩個場合中提出「為世界分類」的概念,我談的是中國在第三世界會這個受歡迎的原因之一在於,第三世界國家覺得中國與他們在許多重要的面向中,都存在同個範疇之中,這些範疇包括獨裁政權、開發中國家、曾遭受列強殖民或侵略的歷史、不干預他國內政的原則等。這些面向描繪了國家的特徵、與外界的關係、共同的歷史、信仰的價值等面向。我們常聽到中國人說:「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開發中國家,非洲是世界上最多開發中國家的洲」,這就是在訴諸「分類的國際政治」。

 

這種說法當然會遇到許多的挑戰,例如世界應該怎麼分?哪些範疇對於國際政治來說是最關鍵的?又例如是範疇影響政治還是政治影響範疇,還是兩者都有?這些需要更深入的研究才可能略知一二,但社會心理學家的說法,提供了我們多一個看世界的方法,也就是怎麼樣的世界分類,以及國家屬於哪一類,或許在先天、後天上就決定了國家之間的關係。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