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 20 年來,德國通過一系列勞動力市場改革,擺脫了「歐洲病夫」的標籤,多年經濟表現優異。可不幸的是,德國近期面臨可能再次被稱為「歐洲病夫」的困境。黏性通脹和連續 3 個季度產出下降或停滯,使德國經濟陷入低迷。

根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今(25)日的報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計,德國將成為今年唯一出現萎縮的發達經濟體,經濟預測收縮 0.3%,而包括德國在內的 20 個使用歐元貨幣的國家,經濟平均增長 0.9%。

德國的通貨膨脹率,比大多數歐洲鄰國都要高。與 2022 年同月相比,7 月消費者價格上漲 6.2%,遠高於歐元區 5.3% 的平均水平。科隆經濟研究所高級經濟學家托馬斯·奧布斯特(Thomas Obst)表示,黏性通脹正在侵蝕德國人的購買力,助長家庭的悲觀情緒。

奧布斯特指出,私人和公共支出下降,是德國去年冬天出現的經濟衰退(定義為連續兩個季度產出下降)的主要驅動因素。

私人和公共支出下降,是德國去年冬天出現的經濟衰退主要驅動因素。圖為德國總理奧拉夫·蕭茲。 圖 : 蕭茲推特

歐洲央行將主要利率上調至 3.75% 的歷史高位,以幫助遏制物價上漲。但借貸成本上升,對德國住宅建築行業造成了沉重打擊。在接受德國經濟研究所上個月調查的建築公司中,超過 40% 的建築公司表示缺乏訂單,此數據高於一年前的 10.8%。

ING 宏觀經濟研究全球主管卡斯滕·布熱斯基(Carsten Brzeski)也說,過去 12 個月,德國工業訂單已清空。他補充,德國對中國的出口非常低迷,遠低於新冠疫情流行。

布熱斯基強調,德國現在的困境,很大一部分原因要歸咎於自身,德國在過去十年中,沒有進行任何經濟改革。他指出,在數據化、基礎設施、國際競爭力等方面,德國在所有國際排名中都落後了,現在德國正意識到這一事實。

德國的經濟困境,使一些觀察家再次給德國貼上「歐洲病夫」的標籤。德國在 1990 年代末和 2000年代初獲得這一稱號,當時該國經濟增長乏力,失業率居高不下。

德國政府對華戰略草稿曝光,內容提及對中出口問題,圖為德國漢堡港。   圖 : 翻攝自中媒《軍事評論》(資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