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東京的築地市場,原本要在這個月搬遷到新地點(豐洲市場)。但因為新用地之前爆出污染問題,搬遷日期延到明年。我從沒去過築地市場,和多數人一樣,只有從日本漫畫與影視作品,別人分享築地場外市場的生魚丼飯、握壽司照片,有概略印象。會關心築地市場,主要是因為沈昭良的黑白攝影集《築地魚市場》。他從1993年開始紀錄築地市場,前後花17年拍攝,魚市場工作的人、數以萬計的保麗龍箱、市場內咖啡店、魚獲,所有細節都被他黑白照片拍下。照片裡市場的人們,有種令人尊敬的專業感,儘管這工作環境是潮濕腥臭的。

從實際交易數字與生活記憶來看,築地市場是日本(可能也是世界)最重要的批發拍賣市場(除了大家熟知的漁獲,它的蔬果交易量也很大)。不過看了福地享子的《築地市場四百年》,才真正理解築地市場的偉大何在。因為它體現了一個全世界最懂魚鮮最會吃魚的大和民族精神——每個角色都盡力的做到完美、人際之間高度協作、大力擁抱新時代同時珍惜愛護歷史文化傳統。

這本書為什麼好看,得先從作者福地享子(FUKUCHI KYOKO)講起。她是日本女子大學家政學系食物科畢業。曾任職於婦人畫報社,後成為自由編輯及作家。1998年,因為接了築地市場魚產中盤商「濱長」的委託案件,製作分發給餐廳業者的傳單。期間感受到魚市場人們使出渾身解釋之力工作的魅力,開始投入學習,拿筆的手開始學拿刀殺魚,學市場內相關的實務工作。一開始不被看好,到後來被相關工作者肯定,4年的生涯,實務加上文獻研究,讓她成為築地市場達人。她在市場的工作經歷,之前有出版成一本書——《築地魚市打工的幸福日子》。

《築地市場四百年》一書,從江戶時期魚河岸市場、搬遷到日本橋、關東大地震後重建、二戰後被美軍當成洗衣工廠、再次重建、準備搬遷到豐洲市場,不同大的時間斷代,訴說築地市場故事。書中有許多珍貴的老照片、建築藍圖、文件資料,讓人除了用舌尖與觀光眼光去認知築地市場外,更堆疊出築地市場400年歷史的感知豐厚度,這也是日本從平民到高檔美食魚鮮料理的400年縮影。一口咬下生魚片握壽司,吃下海洋的蛋白質與美味,還有中間無數相關工作者的敬業勞動人味,更是一個國家累積幾百年的人文條件所生成的特殊況味。儘管只用最簡單的方式料理。最簡單裡,有著最難最複雜的經驗與工具條件。

除感受築地市場的魅力以外,這本書可以回頭讓身在台灣的我們,思考兩個問題。築地的場內市場,即便搬到豐洲市場用地,場內的交易傳統與歷史文化的延續,不會因為搬遷到新地點而消失。前不久台南運河旁的魚市場差點被拆除,和台灣其他有形文化資產的爭論差不多,主拆者認為建築沒有特色,且只是放漁貨的市場,沒有保存價值。的確,建築是次要的因素,築地市場迷人的是硬體裡的人文。有悠久記憶的有形建物裡,難道沒有迷人的人文?是不存在,還是欠缺調查紀錄?是上不了檯面,還是自卑與「近廟欺神」的心態作祟?在各地方政府不斷強調觀光產業,文化產業,除了大興土木蓋硬體,以及辦各種大拜拜的農漁產文化節以外,到底真正搬遷不走,在全球化中無法被取代的地方╱場所深層的工作態度與生活方式是什麼?(這些就是真正的文化,不用刻意強調與擺弄,別人就可以感受)

福地享子在學識魚、殺魚的同時,在市場內成立圖書室,蒐集築地市場相關的文獻資料,做口述歷史。研究、詮釋、整合、傳播行銷這些人的故事與資料的故事。築地市場這個遙遠的他方,透過各種媒介傳播與出版品說故事,感覺與它親近。在台灣經常可以聽到跨領域、介入之類的動詞。現代生活,確實在不同專業與生活經驗間,需要有人當翻譯或是架橋者,整合不同領域(抽象意義)╱場域(實體地理)╱社群(從傳統鄰里到超越時間的網路社區)。這件事本身也是專業,更是具有未來性的產業。台灣碼頭邊的工人、傳統批發市場裡的工人等等,我們身邊也有很多專業工作者付出青春與勞力的場域。你對他們的故事熟悉?如果陌生,你我(包括政府)可以做些什麼?又該做些什麼?即使是為了所謂的搶救觀光產業。

「在我貪心的構想中,希望留下的不僅有築地市場,還有市場發源地的兩個河岸、老舊建築仍閃耀著光輝的往日時光、市場開始營運時的騷動、戰爭的打擊、傳統,以及一切的一切。……

我開始地毯式的搜尋以前的照片。也曾守在築地七丁目的澡堂前到處詢問高齡的長輩們。雖然成果只是讓他們覺得我很可怕而已。……

我深深愛上築地市場已有近二十載,期間我們形影不離,他就像讓我十分驕傲的男友,無論如何都想帶出去給大家看看,正是在這樣的心境之下才誕生了這本書。」

——福地享子(築地魚市場銀鱗會  事務局長)

作者:謝一麟

(編按:此篇為新頭殼網站跟高雄獨立書店「三餘書店」合作所推出的書評

《築地市場四百年》一書,從江戶時期魚河岸市場、搬遷到日本橋、關東大地震後重建、二戰後被美軍當成洗衣工廠、再次重建、準備搬遷到豐洲市場,不同大的時間斷代,訴說築地市場故事。   圖:三餘書店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