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末發生在巴黎的「伊斯蘭國」(IS)恐佈攻擊悲劇固然有其長遠的歷史、文化乃至宗教等複雜因素,但迫在眉睫的要務是如何透過外交與軍事雙重管道,儘速且有效地遏止「伊斯蘭國」更進一步的作為。它涉及主要國家能否摒棄私見、團結一致、分享情資以及協力合作,否則它可能改變全球地緣政治,給主要國家的外交與安全增添威脅的變數。
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顯然誤判、低估了「伊斯蘭國」在伊拉克和敘利亞國境以外城市發動恐攻的能力。就在巴黎遭到攻擊前一天,美國總統歐巴馬還公開表示已經「有效圍堵」在敘利亞和伊拉克的「伊斯蘭國」勢力,卻旋即發生這場令人震驚的恐佈攻擊行動。若再加上近期發生在黎巴嫩首都貝魯特的自殺爆炸攻擊和上個月一架俄羅斯民航機遭安置爆裂物在西奈半島上空爆炸墜毀等事件,證明「伊斯蘭國」的戰略已經更加難以預測與防範,而西方國家迄今對「伊斯蘭國」的圍堵戰略也面臨重新評估、調整的必要階段。
「伊斯蘭國」的策略很清楚,就是要分化西方社會、製造各國作為的矛盾、激化反難民和反伊斯蘭教徒的情緒,進而深化民眾恐慌與對政府信任感的流失,逐步拓展其領土和勢力範圍。目前看來上述目標是階段性地得逞。
美國的處境進退維谷,歐巴馬卸任在即,依然維持目前透過空中轟炸、無人機突襲和提供敘利亞反抗軍與伊拉克步隊訓練、裝備的模式,無意出動地面部隊參與圍剿「伊斯蘭國」的行動。歐巴馬在2008年美國社會充斥反戰的氛圍中當選,就認定小布希政府出兵伊拉克摧毀海珊政權的作法,惡化中東世界的反美情緒,也造就「伊斯蘭國」的興起。但批評者反駁就是因為歐巴馬堅持要從伊拉克撤軍,造成中東權力真空,才讓「伊斯蘭國」趁隙坐大。如今「伊斯蘭國」極可能成為歐巴馬卸任前外交政績的破壞者,就連共和黨都拉高分貝批判歐巴馬的中東政策過於軟弱。
俄羅斯是另一關鍵要角。原本俄羅斯介入敘利亞的目的是要擴展其影響範圍,但隨著俄國人民也成為恐攻目標,讓總統普亭也必須調整戰略,從先前支持敘利亞總統阿塞德,轉為與美國與歐洲主要國家協商,讓敘國進行政權轉移。上週末在維也納舉行的各國會議,美、俄兩國外長就達成協議,組成敘利亞臨時政府並進行後續改選的政權移轉方案。接著在土耳其安塔利亞舉行的G20高峰會,歐巴馬和普亭繼9月底在聯合國大會的不歡而散之後再次會晤。巴黎恐攻讓兩人不得不拋開彼此成見,同意由聯合國出面斡旋敘利亞內戰停火以及政權轉移事宜。
但老謀深算的普亭是否真心要和美、歐等國合作仍有待觀察,畢竟普亭始終運用烏克蘭危機來拉高談判籌碼,試圖換取西方國家取消對其經濟制裁。這次會否如法炮製?又如果美、歐等國同意與俄國進行敘利亞的政權移轉計劃,有無可能得罪反阿塞德的遜尼派勢力?這些都在在考驗外交合縱連橫的風險管控。但至少包括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內的G20領袖都認定交換情資、強化空安、邊境管制與反恐合作的方向是當務之急。
時間的確不站在西方陣營這邊。歐洲各國都已經出現反對難民入境、敵視伊斯蘭教徒和關閉邊境的聲浪。極右派的政黨摩拳擦掌、躍躍欲試,準備高舉反移民政策作為未來選舉主要訴求,向來崇尚人權、自由普世價值的歐洲社會面臨分裂之虞。這場對抗「伊斯蘭國」的戰役短期內不會落幕,甚至有可能在未來幾年內牽動全球地緣政治的版圖,各國政府的對外政策勢必也會受到影響,被迫調整其資源配置與優先順序。
台灣看似與歐洲和中東的挑戰遙遠,最多只能表達人道支持與協助,但若未來國際情勢受歐洲與中東影響,致使主要國家的外交政策轉向「重歐輕亞」,連帶也會對台灣的外交造成衝擊,朝野領袖對此應未雨綢繆。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路透社資料照片)
作者:劉世忠(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