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南勢溪水質混濁,台北市政府直指是因南勢溪上游的東札孔溪崩塌造成,但林務局12日反駁,東札孔溪是早年形成之老崩塌地,1981年就已存在,且在此次短延時強降雨之情況下,崩塌地並未擴大,而是縮小,顯見崩塌地已逐漸進入衰退期,土砂生產量已很少,不太可能汙染南勢溪。

林務局指出,東札孔溪是早年形成之老崩塌地,經濟部水利署台北水源特定區管理局於1981年及1994年間曾以空中灑播種子方式,進行東札孔溪第60林班地崩塌地復育工程,並未成功。之後也曾於2007年採用打樁編柵配合稻草蓆植生等方式辦理植生復育工作,但逢颱風豪雨逕流之沖刷,在崩塌地仍處極度不穩定條件下,坡面植生復育成效未達預定目標。

而在經濟部2011年的「行政院重要河川流域協調會報」第三次工作會議中,已決議請農委會林務局依會中簡報及既定計畫內容執行業務,持續監測札孔溪集水區內崩塌地情形外,並於2010年至2012年非汛期間辦理河道土石人力清理工作,以減少颱風豪雨期間土砂流出量,降低水質濁度之影響。

另外,林務局也分別於2013年3、6月及2014年2、4月,派人進行人工撒播赤楊、百喜草及百慕達草,面積共6公頃。2013年5月及2014年4月完成烏來事業區第60林班崩塌河段之河道土石人力清理工作,清疏量約80立方公尺。

林務局強調,東札孔溪平時清澈,狀況良好,颱風豪雨期間所有支流水體皆混濁,顯示東札孔溪非造成南勢溪原水濁度之唯一來源。況且崩塌地距南勢溪及北勢溪匯流口28餘公里,人力機具難以到達,並由歷年崩塌地判釋可知,區內崩塌地擴張及復育交替,歷經多年之變化,從2015年8月10日航照圖顯示,在此次短延時強降雨之情況下,崩塌地並未擴大,而是縮小,顯見崩塌地已逐漸進入衰退期,土砂生產量已很少,且自然復育亦漸具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