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連假過後,推遲一週施行的第3階段限水也終於要上路了。如果清明時節的雨水沒來,不幸的連梅雨季都來個空梅,恐怕台灣將面臨相當慘烈的用水問題。

此次因為缺水而引發的討論已經很多,雖然社會輿論的檢討抨擊聲浪極大,然而中央單位始終不願意正面回應社會,推出能夠治本的節水政策,仍舊在枝微末節的地方大作文章。例如,把水資源浪費的問題平均分攤到全民身上,卻不檢討自己的產業政策,水庫建設之淤積(以及源頭的山林保育不佳),還有水資源耗損問題,搞得好像都是老百姓造成缺水,政府一點責任都沒有。

不過,本文並不想繼續探討上述問題,而是想抽出缺水特別嚴重的桃園來進行檢視,指出另外一個可能造成缺水而我們不願意正視的問題:「土地超載」。

民國85年,桃園縣的人口數為157萬人,12年後的民國97年,桃園縣人口已經來到195.9萬人,目前更是突破200萬人(戶籍人口207萬人,外籍移工7.3萬人),也因為突破200萬人,而獲得升格為直轄市。

桃園是近年來台灣各縣市中,人口移入成長速度最高的縣市。主要原因可能是大台北地區房價高漲,桃園成為衛星城市。加上朱立倫任內,為了拚升格,以各種獎勵優惠鼓勵遷居桃園。然而,僅僅花費10餘年時間,就讓縣境內人口增加了將近25%,總數逼近50萬,勢必會遇到公共財不敷使用的問題。

去過桃園開發的新市鎮的朋友,一定都有感覺道路的狹窄逼仄吧?上下班時間塞車也成為常態。桃園近年來拼命興建大型集合住宅,但是道路卻沒有跟著拓寬。以過往的道路格局服務新興的大型集合住宅車流與人流,最後就是塞車。

塞車或許還是小事,提早出門或耐心等待就罷了。然而,多出50萬人所需的用水量,可就不是小事了?

之前水利署公布一份國人平均用水數據,每人每年平均用水量為270公升,那麼增加50萬人等於1年要增加1.35億立方公尺。

偏偏石門水庫的原本蓄水量雖然高(3億900萬立方公尺),近年來的淤積狀況卻非常嚴重(32.3%,等於少了1億立方公尺,實質蓄水量只有2億立方公尺,翡翠水庫的一半蓄水量而已),即便政府編列預算拼命清除積淤,還是緩不濟急。

水庫淤積的根本問題在於上游的不當開發,翡翠水庫由於上游水土保持做得極好而無須清淤,因為水庫淤積僅6%。

更別說新北南區以及新竹等共用石門水庫水資源的地區,近年來也有人口成長的趨勢。總計使用石門水庫用水之人口數高達300萬(佔台灣總人口數的13%),如果按平均用水量計算每年需要8.1億立方公尺,約莫4座石門水庫蓄水量,這還不算灌溉與工業用水之需,畢竟工農業用水才是大戶。

比石門水庫總蓄水量多1億立方公尺的翡翠水庫,提供北新北跟台北市500萬人用水的翡翠水庫,還有89%的蓄水率。除了淤積率遠低,蓄水量大之外,沒有高耗水的工業與農業灌溉使用也是原因之一(民生商業用水僅佔10~20%,農工用水高達80~90%)。

令人不禁質疑的是,過往桃園在積極吸納人口以圖升格的同時,在配套基礎建設上做了什麼?特別是人活著一定要用的水資源,桃園有替這多出來的50萬人找尋可用之水資源嗎?

桃園人口拼命增加,商業戮力開發之餘,儲存水資源的水庫狀況卻不斷惡化。主事者既拿不出有效解決水庫蓄水量不足的辦法,卻還積極招攬人員入住,甚至還要開發超大型的航空城(大型開發案一旦通過後,難道不用水嗎?),真是非常之荒謬。

不是說新竹或新北沒有人口增加的問題,而是身為重度缺水區的桃園,歷來主事者竟然罔顧水資源不足的問題,罔顧土地利用的極限性問題,積極鼓勵移居桃園還大推航空城,要把缺水問題都推給老天不賞臉或老百姓不節水,算盤未免打得太精了一些。

有限的水資源,如果要大量增加人口,勢必得從工業或農業用水的刪減,不然就得開源。什麼都不做的情況下放任人口移入、商城開發,甚至工業用水成長,是非常不負責任的行政無作為。如果總資源不變而使用者增加,又怎麼可能不缺水?

誠如前內政部長李鴻源所說,台灣的國土開發已經是超限開發利用,許多地方已經無法繼續大規模開發下去。桃園的缺水問題惡化是非常重要的警訊,如果台灣再不停止無止境的發展主義開發模式,甚至還拼命地引入耗能產業,卻不正視水資源問題,未來台灣的缺水問題會更加嚴峻,遲早台灣會上演非常難堪的搶水戰爭。

百年大旱之祭,是到了該好好沉思、檢討並改變現行水資源使用模式的時刻,台灣不能老是靠老天賞臉,僥倖撐過一次又一次的缺水危機。

作者:王乾任(社會觀察家)

(圖:中央社資料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