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失智很少同時發生,其實不是巧合,而是身體在「細胞長太快」和「細胞退化太快」之間保持平衡的結果。基因醫師張家銘今在臉書上發文指出,2025年刊登於《Neurobiology of Disease》的研究發現,癌症與阿茲海默症存在反向關聯,癌症基因風險越高者,阿茲海默症風險往往越低。張家銘表示,飲食、睡眠、運動、腸道與荷爾蒙等生活細節都在決定細胞走向,找回這條平衡帶是維持健康的關鍵。

張家銘指出,癌症其實就是「細胞長太快、停不下來」,而阿茲海默症則像是「細胞太弱、撐不住」。他說明,身體裡有一些負責傳遞指令的系統會決定細胞要不要「努力生長」。例如某些在乳癌、大腸癌很活躍的生長訊號,會像油門一樣催促細胞一直增生;但在阿茲海默症裡,這些油門太弱,讓腦細胞變得容易受傷、慢慢退化。至於負責讓細胞「該死就死」的 p53 基因,在癌症裡常失靈,使細胞不斷累積;但在阿茲海默症裡,p53 有時又太活躍,反而讓腦細胞死得太快。

現正最夯:流感來勢兇猛!30歲男染A流腦出血亡 全國新增42重症10死亡

他表示,生活型態就像掌控方向的力量,能把細胞從「過度增生」或「過度退化」拉回平衡。研究指出,包括乳癌、大腸直腸癌、子宮內膜癌、前列腺癌、口腔癌與白血病等多種癌症,其基因風險越高,阿茲海默症風險反而越低。張家銘認為,睡眠、飲食與運動是最能實際介入的方式,能調整身體在兩股力量之間的位置。

他進一步指出,乳癌與阿茲海默症的反向關聯最具一致性,而女性荷爾蒙變化是觀察這條生物軸線的重要生活訊號。雌激素受體陽性的乳癌基因風險愈高,阿茲海默症風險愈低,而這反映乳房與大腦雖走在同一條道路,卻朝不同方向發展。他說明,許多女性在更年期後出現腦霧、睡眠變淺、注意力下降或潮熱等現象,這些都是「腦部缺乏雌激素保護」的訊號。透過充足睡眠、控制血糖、減少加工食品、適量補充大豆異黃酮與規律運動,能有助維持該路線平衡。

在腸腦軸部分,張家銘指出,大腸直腸癌與阿茲海默症同樣呈現反向關聯,而腸道狀態與精神狀態同步改變的臨床現象十分常見。他觀察到,腸道菌相失衡者不一定代表癌症風險升高,但較易出現腦霧、疲倦與專注力下降,因為腸道透過免疫與代謝訊號與大腦相互影響。他提醒,排便規律、脹氣、食慾、腹部悶痛或食物敏感等生活中的變化,比抽血更早呈現身體往某個風險方向偏移的訊號。

現正最夯:國民黨形象民調:親中不反共、不清廉、非最有執政能力、不代表一般百姓及不值得信賴

張家銘表示,腸道若長期發炎或出現脂多醣滲漏,免疫訊號也可能影響阿茲海默症風險,因此改善腸腦軸是生活中可直接應用的重要方式。他強調:「腸胃若天天不舒服,腦也不會真正清醒。」

他說明,身體細胞每天都在面臨選擇,而生活則是決定方向的重要力量。若日常充滿壓力與發炎,細胞容易往癌症方向偏移;若睡眠不足或營養不佳,代謝失衡則會使細胞走向退化與阿茲海默症。若能睡好、吃對、動夠,並維持腸道與荷爾蒙的平衡,就能讓細胞不至於走向極端。他表示,真正值得帶回生活的不是「罹癌就不會失智」這種錯誤推論,而是「生活習慣決定細胞走哪條路」。他強調,健康並非由基因決定,而是在每天的選擇中逐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