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民眾長期減重不順利,往往先怪罪自己意志力不夠,但減重醫師蕭捷健提醒,這種想法可能完全錯誤。他指出,許多人越減越挫折,真正的問題往往不是嘴饞,而是身體的整套系統已經被「胰島素阻抗」出賣。如果近年努力不斷卻看不到成效,他強調,「真的不是你的錯」。
蕭捷健解釋,內臟脂肪偏高、體脂率明顯過高,又加上家族中有人罹患糖尿病,這三項因素組合在一起,幾乎代表身體正逐步走向胰島素阻抗。他將其比喻為「身體油門卡住了」。當細胞收不到能量,身體便發出錯誤指令:「快點儲存脂肪!不然以後會餓死!」吃下肚的澱粉也因此更容易轉成脂肪,而非被正常使用。
現正最夯:美駐日大使諷薛劍「像沒訓練好的狗」謝長廷:諷刺貼切但恐冒犯狗
他指出,最糟的是大腦也收不到「吃飽了」的訊號。於是有人整天都在聽到內心的催促:「我好餓、快吃、再吃一點不會怎樣。」這讓許多民眾以為自己是抵抗不了零食,但蕭捷健強調,真正的對手從來不是餅乾,而是「一個壞掉的警報器」。
面對這類問題,他提出兩大核心方向:為胰島素「減壓」,以及讓肌肉重新「學會用糖」:
1. 讓吃進來的碳水變聰明,而不是完全禁止。他強調,過度極端的做法最常見,例如許多人一焦慮就宣布:「我不吃澱粉了!」結果往往撐不到三天就暴食,之後再自責一個月。
現正最夯:民進黨恐面臨政治風暴!「公投綁大選」民調:5成8贊成碾壓2成8反對
他建議可透過「碳水循環」方式調整。所謂低碳日,不是完全不吃澱粉,而是把手搖飲、餅乾、白吐司、蛋糕等精緻澱粉先撤掉,改以蔬菜、適量全穀和豆類為主,讓血糖曲線平穩,胰島素得以冷靜。而在中高碳日,則把主要澱粉安排在比較會動的時段,尤其是運動前後。這段時間吃飯、地瓜或麵條,身體會優先把它們送往肌肉作為「肌肝糖」,而不是再堆回肝臟與腹部,繼續養大內臟脂肪。
2. 是提升肌肉利用糖分的能力。蕭捷健強調:「關鍵不是永遠不能吃,而是吃在對的時機、對的種類。」他指出,許多人在體重沒有下降時感到焦慮,但真正更糟的,是肌肉持續流失。當肌肉量不足,又長期久坐,細胞就像「懶散員工」,看到糖也懶得收,最後全部丟給脂肪倉庫。
他提醒,民眾每天應先確認蛋白質是否足夠,大多數人實際攝取都不足。此外,每週 2 至 3 次重量訓練是必要條件,即使只是徒手深蹲或伏地挺身,都能有效幫助肌肉恢復功能。有了足夠的肌肉量,血糖不會長時間滯留在血液中,胰島素也不需要頻繁暴衝,阻抗自然會逐步改善。
蕭捷健也點出另一個關鍵:以碳水循環取代長期挨餓。有學員曾長期採用極低碳飲食,一開始體重下降快速,但之後卡關嚴重,出現情緒暴躁、睡眠變差、頭暈與掉髮等問題。更麻煩的是,一旦稍微放鬆,體重立刻反彈,比原本更高。
蕭捷健指出,這是身體啟動自我保護機制,因為它誤以為自己「快被餓死了」。相比之下,碳水循環的做法更能讓身體感覺安全。低碳日時,身體會動用脂肪庫存,讓血糖與胰島素喘息;在中高碳日時,補回肝糖、穩定荷爾蒙與神經系統,身體因此「不會害怕」,也就不會狂囤脂肪。
他說,若身體持續處於恐慌狀態,就會努力囤積。一旦讓它知道「有規律、有補給」,便會逐步願意放手。減重的關鍵不在折磨自己,而是讓身體願意站在同一陣線。
蕭捷健提醒,當民眾總覺得減重失敗是自己的錯時,往往忽略真正的問題是系統已經卡住。讓胰島素降溫、讓肌肉醒來、讓碳水進入規律節奏,才是修復代謝的根本方式。他強調,只要方向正確,即使不靠極端方式,也能讓體重逐步回到理想狀態,身體也會回到正常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