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過去,裕隆及鴻海兩大集團合資成立的鴻華先進,仍未達到電動車銷量預期。根本原因是缺乏垂直整合,或許,併購才是最佳解方。
近日,車界最火熱的話題,莫過於「鴻華先進科技有意併購納智捷」。
現正最夯:「北北基桃」颱風假引熱議 議長:基隆應跟雙北脫鉤 不用什麼事都綁一起
這樁交易案原本預定11月7日同步在各自董事會通過,卻因併購價格欠缺共識、分工尚待釐清而延宕,但決策人士已私下證實,「整合」方向不變。
「這不是突如其來的想法,而是經過至少半年評估的結果。」知情高層透露,雙方反覆權衡利弊,彼此都視此為走出現階段困局的可行方案之一。所謂「困局」,從納智捷銷量可窺知一二。
先將時間拉回2020年11月,裕隆與鴻海兩集團合資成立鴻華,現在雙方各持股44%及46%。由鴻華主導產品設計與技術研發,裕隆三義廠負責代工組裝,完成後再交由裕隆旗下的納智捷進行銷售。
全站首選:中共跨境鎮壓沈伯洋 邱垂正批:這是對全體台灣人民的集體脅迫!
這套「分工合作」模式的處女作,催生台灣首款國產純電車——LUXGEN n7,在2023年10月預售時,以「最低百萬元有找」的價格,成功掀起討論,當時預購訂單達2.5萬輛。隔年,n7年銷量破7千輛,僅次於特斯拉Model Y的8千多輛,期間還一度超車Model Y,寫下連續4個月賣破千輛佳績。
然而,好景不常。今年截至10月,n7年銷售量僅近3千輛,走下坡的銷售數字直接衝擊鴻華、裕隆、納智捷的營運表現。
產品缺競爭力 雙方難溝通
一名關注汽車產業的法人分析,原先市場預期鴻華去年營收可達百億元,但實際僅約85億元。以鴻華主力車型Model C(即n7原型車)為例,至少要賣出4萬至5萬輛才能達損益兩平,如今累銷僅1萬多輛,且今年前10月營收36.89億元,年減五成。
裕隆財報亦可窺出端倪:納智捷去年負債總額仍近20億元,今年上半年營運依舊是紅字,虧損1.26億元。
「我們確實賣得不夠好。」納智捷高層坦言,首先是電動車市場買氣放緩,消費者觀望,其次是Toyota bZ4X降價,與n7價格重疊,也讓n7銷售受阻。另一名納智捷供應鏈則直言,「當初預售價壓在百萬元以下,吸引嘗鮮族群;後來漲到120萬至150萬元,與進口電動車重疊,競爭力自然下降。」
銷售數字不如預期,讓三方的壓力直線拉高,也暴露長期以來「三方溝通不良」。
三方當中的一位主管坦言,一年多來,納智捷產品線單薄,是不爭的事實,而負責設計研發的鴻華與納智捷溝通時,總像隔了一層紗,「大家都做了很多努力,但結構不調整,問題還是無法解決。」
前述主管表示,一旦鴻華把納智捷納入麾下,設計與通路的溝通就會變得暢通,一舉縮短決策鏈。
( 本文獲今周刊授權轉載,更多內容,請參閱最新一期《今周刊》第1508期 )
你可能也會感興趣》
中共發「全球通緝令」抓捕沈伯洋!央視8分鐘影片:台獨收手,下個就是你⋯他回:用這招只想搞這事
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183027/post/202511090007/
南亞科、華邦電還能漲1倍?記憶體DDR4比DDR5更貴,史上最扯逆襲!三星、海力士砍產線犯大錯,受惠最大是它
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183008/post/202511100011/
圖:今周刊 /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