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地緣政治與經濟不確定性加劇之際,國際貨幣體系出現重大轉變。據世界黃金協會最新數據,2025年第二季度,全球央行黃金儲備總值首次超過其持有的美國國債規模,這是自1996年以來29年來的首次里程碑。中國官媒央視旗下「玉淵譚天」在微博發文,從中國的觀點指出此現象反映美元在央行儲備中占比持續下滑,而黃金正被視為更可靠的避險資產。
「玉淵譚天」表示,此趨勢背後有多重因素驅動。首先,金價今年以來漲幅近50%,較十年前上漲逾300%,卻未阻礙央行購金熱潮。世界黃金協會6月發布的《2025年全球央行黃金儲備調查》顯示,受訪73家央行中,高達95%預期未來一年全球央行將繼續增持黃金,比例較2024年上升17個百分點,創8年調查新高。調查涵蓋多國央行,樣本代表性強,凸顯黃金在儲備管理中的戰略重要性。
其次,新興經濟體央行成為購金主力,如中國、土耳其與波蘭等國上半年淨購金量達123噸。分析顯示,這與地緣政治分化有關:與美國政治距離較遠的國家,購金意願更強烈。同時,今年黃金成為主要資產中漲幅最大的類別,甚至超越美股,吸引資本流入。
專家指出,大量儲備黃金的源頭來自於美國債務危機。全球最大的對沖基金機構「橋水基金」(Bridgewater Associates)創辦人達利奧(Ray Dalio)分析,美國已進入長期債務週期的「尾聲」,債務增速遠超經濟成長,政府依賴貨幣擴張維繫運轉。全球央行自2020年第三季起連續14季淨購金,2022至2024年每年逾1000噸,凸顯對美元體系的疑慮。
「玉淵譚天」認為,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正進入調整期。在下一個主導貨幣浮現前,黃金將持續獲得青睞。跨國投資銀行與金融服務公司「高盛」(The Goldman Sachs Group, Inc.)預測,2025年全球央行總體淨購金量(global central bank gold purchases),預估各國央行平均每月購金80噸(全年約960噸),2026年還將擴展至每月70噸;黃金價格可能在2026年底推升到4900美元/盎司,相當於每公克新台幣5138元(以美元兌新台幣1:32.6計)。將重塑全球儲備格局,投資者多元化資產配置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