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5日,海南三亞某軍港,中國第三艘航艦「福建號(舷號18)」舉行入列授旗儀式,習近平親臨現場。卻直至48小時後的11月7日,才由新華社「官宣」發布。甚至還被「抓包」有些照片可能是預演時拍攝,官媒文宣照片用的還是尚未漆上艦舷號的海試照片;低調近乎詭秘的發布節奏,不僅暴露北京對核心軍事資產的極端謹慎,更折射出中國海軍在「並肩美國」口號背後的系統性挑戰。這艘被譽為「全球第二、亞洲第一」的電磁彈射航母,表面風光,實則蘊藏技術隱憂、戰備空窗與戰略虛張聲勢。筆者將從技術瓶頸、戰備落後、宣傳失據、地緣虛勢與制度性隱憂等五個維度,剖析福建號入列的「負面真相」。
電磁彈射:紙面先進/實戰堪憂

福建號的最大賣點是電磁彈射(EMALS),宣稱「完全自主研發」,效率達95%,可彈射重達35噸的殲-35。然而,美國同樣採用電磁彈射系統的「福特號(USS Gerald R. Ford,舷號 CVN-78)」,自2017年服役以來,EMALS故障率高達10%以上,2023年仍因「能量儲存模組」失效導致出動率腰斬。中國系統雖避開美方專利,但核心部件如高功率絕緣柵雙極電晶體(IGBT) 模組仍依賴進口或逆向仿製,國產化率存疑。
全站首選:快訊》13:00高雄市甲仙區發生規模5.3有感地震 最大震度嘉義縣大埔、高雄市桃源、臺南市楠西4級
2025年9月海試中,官方宣稱測試成功,但有傳聞福建號曾因「動子過熱」中斷彈射測試,延誤兩週。新華社報導習近平「親手按鈕」觀看彈射,卻僅提供剪接後的動態畫面,強調「動子運作情形」,未公開完整實彈演示,恐難掩技術不成熟。相比美軍福特號已累積2萬次彈射,福建號至今彈射次數不公開,更有外界推估「不足500次」,實戰可靠性近乎空白。
艦載機空窗:殲-35未成軍/殲-15傳疑慮

儀式現場雖展示多張照片,包括殲-35、殲-15T、空警-600等新艦載機,但未能實際展現福建號的電磁彈射特色。三者均未形成完整戰鬥力。殲-35(海軍版FC-31「鶻鷹」)雖於2025年9月完成艦上彈射,但尚未取得適航證書,電子戰系統與WS-19引擎整合延遲,預計2027年才能具備初始作戰能力(IOC)。殲-15T(彈射版)雖改裝前緣縫翼與尾鉤,但機體壽命僅3000小時,遠低於美軍F-35C的8000小時,據傳渦扇-10引擎推力不足,滿油彈藥彈射仍需減重起飛,仍無法擺脫滑跳式甲板升空限制。
目前,無明確官方數據說明福建號可用的成熟艦載機架數,一般推測因殲-35尚未IOC,實際約僅有原始設計搭載50架的4至6成數量,空窗範圍仍大。
當前熱搜:11月登陸颱風有多罕見?鳳凰颱風前已隔58年 若發生將創史上第三晚紀錄
宣傳失據:2000人「排排站」照片掩蓋主角福建艦

新華社發布照片:包括授旗與甲板列隊,強調渲染「2000人軍容壯盛」。對比山東艦入列時的高清視頻與多角度航拍,福建號的「形式主義」宣傳暴露三重尷尬:
1.不敢秀:電磁彈射實彈畫面未公開,恐故障曝光;
2.不能秀:艦載機數量不足,無法擺滿甲板;
3.不想秀:三亞軍港泊位緊張,055型驅逐艦未伴艦,難以「群艦效應」。
有軍事專家嘲諷:「兩張照片=兩艘航艦?山東艦只是來打醬油的(中國網路用語,形容為「路人」或「跑龍套」)。」
地緣虛勢:南海「紙老虎」/台海「遠水」

福建號未來隸屬南海艦隊,宣稱「掌控第一島鏈」,但實戰投射力有限。有觀點認為,其入列未直接影響台海局勢,而是旨在與美軍在西太平洋爭雄:
1.續航力不足:常規動力,無核反應堆,遠洋部署需油料補給船跟隨,易被美軍潛艦鎖定;
2.防空脆弱:艦載雷達未整合相控陣,需依賴伴隨驅逐艦,遇飽和攻擊(如LRASM)易癱瘓;
3.台海無用:航艦無法進入台灣海峽,彈射戰機需繞道巴士海峽,時效落後陸基飛彈。
在美軍「全球即時打擊」(Prompt Global Strike,PGS)概念下,福建號更像「移動靶場」,而非官宣的「藍水利劍」。
制度性隱憂:保密等於掩耳盜鈴

48小時延遲發布,表面是「軍事保密」,實則暴露制度性缺陷:
1.決策遲緩:入列需中央軍委逐級審批,習近平親臨後仍待「政治安全」評估;
2.技術不自信:擔心即時直播故障,影響「強軍形象」;
3.內部不和:海軍與裝備發展部對海試數據爭議,延誤「官宣」。
更深層是軍工腐敗:福建號造價不明,從500億人民幣(約70億美元)到翻倍數額都有人猜測。2023年爆發的「李尚福案」,其中即傳聞李負責軍事裝備採購,包括航艦系統;涉嫌採購環節受賄,影響海軍現代化(如福建號彈射系統)。今年6月,中國《人民報》揭露,中國船舶重工集團(CSIC)江南造船廠,涉嫌電磁彈射系統線圈採購貪腐,高管被查,影響福建號入列驗收,雖傳聞沒有官方證實,但一般相信「無風不起浪」、「事出必有因」。低調發布,或許是為後續「技術驗收」留餘地,避免「豆腐渣工程」曝光。
低調是自卑/高調是虛偽

福建號入列是中國航艦夢的「半成品」:技術半熟、戰備半吊、宣傳半拉。48小時「時差」不是戰略深沉,而是硬傷掩飾;無亮點的影片、照片不是謙虛低調,而是無物可秀。中國海軍距離「並肩美國」尚有20年差距,福建號更像是「政治工程」而非「作戰平台」。在台海與南海,真正的威懾仍是陸基飛彈與潛艦,航艦仍是「面子」而非「裡子」。低調背後,是崛起大國的技術焦慮與制度性自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