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時報》報導,隨著中國 DeepSeek 實驗室推出高效大型語言模型,以遠低於成本的方式挑戰矽谷,美國政界對 AI 主導權流失的焦慮急遽升溫。對此,輝達執行長黃仁勳於 11 月出席該報舉辦的「AI 未來峰會」時罕見發出警告:「中國將贏得 AI 競賽。」他這番話,其實是針對美國各州相繼推出的 AI 法規,批評這些「安全閥」正演變成壓垮創新的枷鎖。
拜登政府雖於 2023 年通過《國家 AI 倡議法案》,並在 2024 年擴大對中晶片出口管制,但全面性的聯邦立法遲遲卡關,導致各州自行上路。根據美國州議會協會 2025 年報告,50 州共提出超過 260 項 AI 法案,其中 22 項已成法,約 50 項進入最後審議,形同「州州有法、處處不同」。
現正最夯:快訊》13:00高雄市甲仙區發生規模5.3有感地震 最大震度嘉義縣大埔、高雄市桃源、臺南市楠西4級
以加州為例,州長紐森(Gavin Newsom)九月簽署《前沿人工智慧透明法案》(SB 53),要求開發成本達 1億美元或以上算力逾 10的26次方 FLOPs(每秒浮點運算次數)的模型須公開訓練數據來源、演算法架構與風險報告,違者最高罰營收 1%,並須接受州認證第三方審查。這對英偉達等晶片供應商構成實質衝擊,下游 AI 開發若延誤審查,GPU 出貨即被迫延後。
紐約州六月也通過《人工智慧消費者保護法案》,要求高風險 AI(如招聘、醫療、信貸等)進行歧視風險評估。這項法案使金融機構的年合規支出增加近 25%,黃仁勳直指這種「前置審查」將使創新失速。
中西部的科羅拉多州則聚焦就業與社會公平,要求所有「高風險自動決策系統」提交偏見防範與環境評估報告;伊利諾州更通過《心理健康 AI 監管法案》,禁止未受專業監督的 AI 模擬心理治療。多頭並進的法規使全美企業陷入「合規迷宮」,一家全國性公司得分別為加州準備透明報告、為紐約提交歧視評估、為科州撰寫偏見文件,合規成本上千萬美元以上。
當前熱搜:11月登陸颱風有多罕見?鳳凰颱風前已隔58年 若發生將創史上第三晚紀錄
AI 訓練耗電驚人,加州規定開發者須計算碳排並繳「氣候恢復費」,若超標須轉用再生能源。相較之下,中國地方政府為阿里巴巴、字節跳動等企業提供數據中心電力補貼,使訓練成本大幅降低。加州工業電價約每度 0.21 美元,中國補貼後僅 0.056 美元,競爭力差距日益擴大。
黃仁勳擔心,美國若持續陷於州級立法內耗與出口限制雙重壓力,將讓中國在能源與政策上形成「逆襲窗口」。他呼籲,聯邦政府須儘速統一監管、放寬出口,以維持美國在算力與技術上的全球主導地位。外界預期,2026 年川普政府推動的《綜合 AI 法案》若順利落地,或能整合這場「50套新規」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