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日晚上台灣公共策益、台灣智庫、台灣教授協會、台灣青年世代交流協會、台灣青年基金會、中央廣播電台、新頭殼、台灣公民人權聯盟、台灣勵志協會以及US Taiwan Watch: 美國台灣觀測站等單位等團體,共同於線上直播舉辦Y’s Day「週三青年日」第129場(「認識中國」系列第32場),主題:「當我們談論政治與中國:從展覽現場到公共討論」。
主持人、台灣智庫研究員胡瀚雯表示,過去幾週團隊持續進行了《紅色濾鏡》特展的宣傳與介紹。雖然受場地展期限制,展覽僅能展出一個月,但期間吸引了眾多觀眾前來參觀,並獲得相當熱烈且正向的回饋。同時,也有不少觀眾對展覽的發想、設計與理念提出各種疑問與好奇。正因如此,團隊才特別在展覽即將閉幕之際舉辦此次講座,邀請相關策展與創作人員,希望進一步分享展覽的內容與核心概念。
全站首選:獲《天下雜誌》年度卓越城市獎 陳其邁:城市治理努力自我超越
台灣智庫研究員陳璽安表示,《紅色濾鏡》特展雖最終於二二八國家紀念館展出,確認場館的過程中也曾因主權議題與中立原則被其它場館拒絕,這不是特例,顯示即使台灣是自由民主的社會,辦理政治性展覽仍常遭遇資源、行政與輿論壓力,許多公私單位與場館希望「去政治化」、避免爭議、要求行正中立,但究竟何為中立?反映出台灣社會對「政治中立」的模糊理解。
陳璽安進一步指出,談論中國議題有其必要性,然而,當展覽觸及「批評中國」或「揭露中國影響力」等主題時,常會面臨網路攻擊或外部輿論壓力,《紅色濾鏡》特展也曾遇到質疑與挑戰的觀眾,不過,正是有這樣的討論與交流火花,更顯得此類展覽的重要。
陳璽安強調,展覽的意義,不只是呈現立場、單向傳達,而是創造理解、引發討論,讓不同立場的人共處在同一個展場,製造交流與思考的機會,她認為,只要社會願意持續辦展、觀展與討論,民主的能量就能持續下去。
全站首選:德國開發艦載高能雷射武器原型機曝光 2029部署挑戰美以領導地位
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執行長藍士博表示,《紅色濾鏡》特展探討「如何理解中國」,是當前台灣極為重要的課題。展覽選址於二二八國家紀念館,意義深遠。該館自1931年落成以來,歷經日本殖民、戰後省參議會至民主化時期,不僅見證了台灣的政治變遷,也成為藝術、教育與思想交流的重要空間。藍士博指出,二二八紀念館不只是歷史古蹟,更連結轉型正義與人權議題,成為與國際接軌的重要平台。
他強調,理解中國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對中國的誤解與盲目期待,曾在歷史上造成傷害。如今中國早已不同於五十或八十年前,若台灣社會仍停留於反共教育的刻板印象,將再次陷入危險的認知真空。《紅色濾鏡》正是為了打破這樣的迷思,幫助不同世代重新理解現代中國的真實樣貌,避免重複七十九年前台灣人民對於中國的錯誤期待。
藍士博表示,二二八紀念館不僅是記憶與哀悼的場所,更是行動與思辨的基地,期盼透過此展,讓更多人從理解台灣出發,進一步理解中國與世界,找到與歷史對話、實踐未來的方向。
「紅色濾鏡:中國如何讓我們看見他想要的樣子」策展人林子莛表示,本次展覽以「閱讀文本的展覽」為核心,最大的挑戰在於如何將文字轉化為具互動性的體驗,並以「讓閱讀不無聊」作為發想延伸。她指出,展場以紅色濾鏡象徵中共對現實的扭曲,觀眾須透過紅色透明片辨識被隱藏的資訊,體驗「真相需要主動閱讀」的意涵。六大展區結合互動裝置與文本,呈現中國從歷史宣傳、資訊審查到對外擴張的現況。展覽並與中央廣播電台及營隊學員合作,打造思辨與記憶的公共空間。林子莛強調,言論自由讓人有機會看見真相,她也期盼「紅色濾鏡」能成為持續對話與討論的重要場域。
青年代表、淡江大學戰略所學生蔡明穎表示,本次《紅色濾鏡》特展旨在反思「眼見不一定為實,有考據才為實」,揭示威權體制如何透過資訊操弄發動認知作戰,以分化社會、鞏固統治。他指出,台灣正從「藍色濾鏡」走向「紅色濾鏡」,國共兩黨長期以移花接木的敘事扭曲歷史,模糊侵略與反抗的界線。蔡明穎強調,家庭與學校教育應勇於面對政治與意識形態的討論,培養社會對資訊戰的辨識與免疫能力,呼籲民眾持續揭露事實、守護真相,共同抵禦認知戰的滲透。
台灣智庫研究員胡瀚雯。 圖:Y’s Day「週三青年日」
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執行長藍士博。 圖:Y’s Day「週三青年日」
台灣智庫研究員陳璽安。 圖:Y’s Day「週三青年日」
「紅色濾鏡:中國如何讓我們看見他想要的樣子」策展人林子莛。 圖:Y’s Day「週三青年日」
Y’s Day「週三青年日」29日晚上舉辦第129場「當我們談論政治與中國:從展覽現場到公共討論」。舞台上由左至右為蔡明穎、藍士博、胡瀚雯、林子莛、陳璽安。 圖:Y’s Day「週三青年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