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一向被視為是超級親日的國家,長年與日本建立了深厚的情誼。但正如《唐鳳的崛起》、以及《全球最大半導體代工廠台積電的飛躍式成長》所象徵的一般,在數位轉型(DX,Digital Trransformation)與技術創新的領域,台灣如今早已大幅領先日本。曾長期在台灣協助日本企業的日籍經營者,就揭露了台灣實際的發展現況。這位經營者御堂裕実子寫了『成長戦略は台湾に学べ』一書,這篇文章的內容是出自該著作。
一、台灣經濟成長已經超越日本
當前熱搜:不想再跟新光人壽耗下去?傳輝達同意北市府建議「改用北士科T12」
除了幸福感排名表現亮眼之外,台灣在經濟自由度的評比當中,也同樣名列前茅。以美國智庫「傳統基金會」(The Heritage Foundation)每年所發表的《全球經濟自由度指數》為例,在 2022 年版中,台灣名列第 6 ,而日本僅排在第 35 ,兩者的差距懸殊。
這項評比是依據「法制度」、「政府規模」、「監都管理的效率」及「市場開放」四個項目,進一步順著這四項細分為12項指標而進行評分。台灣在其中的「企業自由度」、「貿易自由度」、「貨幣自由度」、「財產權保障」及「政府支出」等8個點上面獲得高度的評價。
這樣的高排名,與台灣對外資的友善政策密切相關。事實上,台灣擁有一套完善機制,積極吸引國際資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由科技部(類似日本的文部科學省)所主管的科學園區。
當前熱搜:綠營給鄭麗文2期盼1提醒 國民黨嗆「3字」黨內急喊別嚇跑中間選民
在這些科學園區內部,不僅有活躍於全球市場的台灣企業設立其總部、研發中心與工廠,也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國的先進科技企業之工廠與分公司進駐。整個園區皆為保稅區,可享有如《進口原料免關稅》等多項優惠措施。
目前台灣共有三大科學園區:1、新竹科學園區( 1980 年設立),2、南部科學園區( 1995 年設立),3、中部科學園區( 2003年設立)。
根據統計,這三大園區在 2020 年的營業額合計達到 3 兆 276 億新台幣(約 11.6 兆日圓),比前一年成長 15.03%。出口總額為 2 兆 4016 億新台幣(約 9.2 兆日圓),年增率為 16.19%。就業人數也成長 3%,達 28 萬 8237 人,在營業額、出口額、就業人數三項指標皆創下歷史新高。
面對這樣的成果,台灣政府表明將持續善用這三大園區,推動本土企業國際化,同時積極吸引外資進駐。
二、從人口的比例來看,台灣的富豪數目並不輸日本
根據《富比士》(Forbes)2022 年的資料,資產超過 10 億美元(約 1500 億日圓)的億萬富翁,日本為 40 人,台灣則有 51 人。考量到日本人口約 1 億 2600 萬,而台灣僅約 2340 萬人,以人口比例來看,台灣的億萬富翁誕生比率遠高於日本。
三、地理優勢是台灣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除了政策與科技外,地理位置也為台灣經濟發展帶來優勢。以台灣為圓心,半徑 2000 公里的範圍內,包括日本、中國(北京、上海、香港等)、韓國、越南、泰國等主要亞洲經濟體皆被涵蓋於其中。
從台灣飛往日本約需 4 小時,到上海約 2 小時,台灣正位處亞洲核心,優越的區位條件對台灣的經濟發展形成極大的助力。
這些有利因素彼此相乘,推動台灣經濟節節上升。根據世界銀行 2020 年發布的《營商環境評比(Business Environment Ranking)》,台灣排名第 15 名,而日本則在第 29 位,這再次反映出台灣整體經濟環境的國際競爭力。
四、用數字看就一目瞭然! 向右上方成長的台灣經濟
台灣經濟穩健的成長趨勢,從 GDP (國內生產毛額)的變化中就能明顯感受到。 2010 年,台灣的人均名目 GDP 約為 19,181 美元。同期,日本的數字高達 45,135 美元,兩者之間相差超過兩倍。經過 11 年,到了 2021 年,台灣的人均名目 GDP 上升到33,143 美元,顯示出約 1.7 倍的成長。 同年,日本的人均名目 GDP 下降到 39,301 美元,台灣在經濟上已經相當接近日本。
另一方面,若轉換視角而從人均購買力平價國內生產毛額(PPP GDP)來看,台灣的成長就更加明顯。順帶一提,購買力平價國內生產毛額是透過《修正各國物價水準的差異》所計算出來的指標,被認為比名目 GDP 更能反映實際的比較價值。
2010 年,台灣的人均購買力平價GDP為 38,404 美元;同年,日本的數字為 35,535 美元,這個時候的台灣實際上已經超越日本。到了 2021 年,台灣的人均 PPP GDP 為 62,696 美元,而日本為 44,671 美元,台灣的規模大約是日本的 1.4 倍。
2016年,日本大型電機品牌「夏普(Sharp)」被台灣大型電子製造企業「鴻海精密工業(Foxconn)」收購而成為其子公司,這件事當時讓不少日本人感到震驚。接著在 2021 年,全球最大的半導體代工廠「台積電(TSMC)」宣布與索尼(Sony)共同成立合資公司,並計劃在日本熊本興建新工廠。當時,台積電預計將投入 70 億美元進行設備投資,並在 2024 年底前開始生產,預期將創造出 1,500 個就業機會。(※這本書出版時間為 2023 年 1 月)後來,台積電熊本一廠於 2024 年正式量產,生產 12 奈米至 28 奈米邏輯晶片,其主要客戶為索尼、豐田汽車等日本本地企業。 2025 年 10 月 ,熊本二廠已正式動工,預計生產的產品為 6 奈米先進製程晶片,供應日本市場。
從這些實際的經濟數據來看,台灣如今已成為能與日本並駕齊驅的經濟體,即使是台灣企業收購日本企業,也已不再是什麼令人驚訝的事情了。
這樣的經濟成長,也許是許多日本人至今仍不了解的「台灣真面目」之一。
五、高度發展的IT社會──不分男女老少,人人都能熟練使用社群媒的資訊科技素養(IT Literacy)。
在台灣,資訊科技已深深融入整個社會,廣泛且深入地滲透各個層面,這也是台灣的一大特色。首先看看包含智慧型手機在內的行動電話。台灣人口約 2360 萬人,行動電話的用戶數卻高達約 2929 萬人。換算下來,普及率約為 124% ,也就是說平均每人擁有超過一支以上的手機。
根據 2021 年 1 月針對 16 歲至 64 歲族群的調查,智慧型手機的普及率高達 98.7% (日本為 89.6% )。同時期針對同年齡層的調查也顯示,台灣人每天平均花費 8 小時 8 分鐘在網路上(日本為 4 小時 25 分鐘)。社群媒體的使用者自然也非常多。根據同一時期的調查,台灣使用者最常用的社群平台依序為:YouTube、Facebook、LINE、Instagram、Facebook Messenger。相對地,日本的使用順序則是:YouTube、LINE、Twitter、Instagram、Facebook。
每次造訪台灣,會讓日本人深刻感受到:對台灣人而言,社群媒體已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無論公事或私事都離不開它。在台灣,與別人溝通幾乎都透過社群媒體進行,工作聯絡時, LINE 更是大顯身手;而在私生活中,像是購物資訊的交流,也少不了社群媒體的參與。
聽到這裡,也許有人會覺得日本的情況也差不多。但只要實際到台灣待上幾天,就會發現台灣人使用社群媒體的頻率遠遠高於日本。事實上,許多在台工作的日本人都說:「日本企業若要在台灣進行行銷或推廣,社群媒體的運用絕對是必要的。」
上述的調查雖然是針對 16 至 64 歲族群進行,但實際上,在公車或捷運上也常看到七、八十歲的長者熟練地操作智慧型手機,因此可以說智慧型手機在台灣是跨世代普及的。
智慧型手機也被廣泛用作資訊蒐集的工具,因此台灣人普遍具備很強的搜尋與調查能力。這種能力不僅在工作上發揮作用,也滲透到日常生活的各個層面。
就像台語裡有句話說「食好湊相報」,台灣人對「好吃的」、「划算的」、「有趣的」事情總是忍不住想與他人分享而告訴別人,這種性格可以說是不分年齡性別的。這些資訊會立刻在社群媒體上被分享,迅速擴散開來。
在台灣,Facebook 的可能使用人數已達 1800 萬人,幾乎佔網路使用者的九成。光是這個數字,就能看出台灣資訊分享的活躍程度。這些使用者不僅擁有個人的帳號,還參與多個依興趣分類的社群頁面,積極進行資訊蒐集與擴散。
御堂裕実子本身也是 Facebook 社群「日本行銷最前線」的成員之一,這個社群有近 8 萬名台灣人參加。每天都有關於日本有趣的角色、設施、商品等的資訊,這些是以中文發布,常常引發熱烈討論。台灣人的調查能力非常強,甚至連她這個住在日本的人都會驚訝:「原來日本有這麼有趣的東西!」有時候她還會從台灣人那裡獲得最新的日本資訊。
為了比價,許多台灣人會上日本的電商網站查詢。台灣人對價格非常敏感,為了買到划算的商品,會投入大量心力進行資訊蒐集。透過這些方式取得資訊,並以最優惠的價格購買想要的商品,這就是台灣式的消費風格。
六、筆者的感想
台灣的經濟,韓國人說這與蔡英文的經濟政策有關,或許民進黨是應該以這個成績為傲的。但是喪失政權的國民黨卻不斷醜化台灣與民進黨,加上數位的高度發達,讓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聯手不斷製造假新聞,展開網路攻擊,使得不用大腦思考的人容易走上仇恨化與極端化,這其實是台灣經濟成長的另一個陰暗面,要如何解決,就看執政黨的智慧。
作者:張正修/曾任考試委員、開南大學法律系系主任、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兼任副教授、台北教育大學文教法律研究所兼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