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主席改選結果出爐,前立委鄭麗文以強硬姿態勝出,震撼藍綠政壇。行政院前政務委員張景森今( 19 )日直言,鄭麗文的當選,象徵台灣政治進入「大對抗時代」,未來不僅是政黨輪替之爭,更是一場價值體系的對決,「 2028 總統大選將成為台灣民主能否承受極化壓力的關鍵考驗」。

張景森分析,鄭麗文的崛起,象徵著國民黨正式轉向以對抗、民粹與親中為基調的政治新時代。這股力量雖能短期凝聚藍營士氣,卻也可能在長期內撕裂黨內,改變整個台灣政治的重心與節奏,他進一步提出四點觀察:

全站首選:不想再跟新光人壽耗下去?傳輝達同意北市府建議「改用北士科T12」

首先張景森認為,鄭麗文的強硬是結構性的必然;鄭麗文支持基礎來自深藍民粹群體,他們厭倦建制派的模糊與妥協,渴望敢說、敢罵、敢衝的領袖。鄭深知唯有採取強硬對抗路線,才能持續動員群眾、穩住權力。

他指出,這種強硬,不僅是對民進黨的全面批判,也延伸到黨內鬥爭。她必須以激烈的姿態對抗朱立倫、侯友宜、盧秀燕等建制派勢力,以「反菁英、反投降」的語言,奪取國民黨話語權;同時,她的論述也可在戰略上呼應中國的「和平論述」,在「反戰」、「反美代理人」、「反挑釁」的包裝下,爭取深藍與中間親中選民的認同。

張景森表示,換句話說,這不只是個人選擇,而是結構上的必然:鄭麗文必須強硬,因為她的政治生存條件要求她強硬。

現正最夯:綠營給鄭麗文2期盼1提醒 國民黨嗆「3字」黨內急喊別嚇跑中間選民

再來第二點,張景森指出,鄭麗文的當選,必然引爆黨內新一輪的權力戰。建制派擁有資源與地方基礎,但失去基層話語權;而鄭麗文雖聲量強、群眾動能足,卻缺乏組織與治理能力。兩股力量勢必產生劇烈摩擦。

他指出, 2028 年的總統提名,將成為這場內戰的主戰場。若鄭麗文掌控提名權,她可能推動韓國瑜、趙少康等更具象徵性的「民粹候選人」;而盧秀燕若代表務實派出戰,極可能被標籤為「軟弱」、「投降」或「綠共」。他進一步強調,這場內鬥若無法妥善收場,國民黨不排除重演 2019 年式的內耗分裂,甚至形成雙軌競選。

接著第三點,張景森分析,民進黨的執政挑戰將更嚴峻。民進黨面對的將不再是一個溫和反對黨,而是一個以「杯葛」為主要戰術、擅長輿論操作的對抗型政黨。立法院的議事衝突、街頭動員與輿論戰都將升級。民進黨政府若延續「穩健、理性」的風格,可能會被對手在話語戰中淹沒。

他說,行政效率、國會協商、民意支持將同時受壓。若賴清德團隊無法展現更高戰略節奏,執政成效即使不差,也可能在對抗氛圍中被扭曲完全不見。這不是施政的問題,而是敘事主導權的問題。

第四點張景森指出,鄭麗文的強硬路線,將使 2028 大選重新回到「中國」主軸。民進黨將以「守護台灣、維持現狀、強化防衛」作為核心論述;國民黨則以「兩岸和平、反戰牌」包裝其親中立場,而白營或中間勢力在兩極化氛圍中,更難找到生存空間。

他說,這意味著, 2028 不僅是一場政黨輪替之戰,更是一場價值體系的對決,是民主自立,還是民族依附?是戰略平衡,還是戰略投降?台灣社會將被迫再次面對這個根本問題,

張景森認為,台灣將進入大對抗時代。鄭麗文的當選,是時代情緒的反照。她的強硬,喚起的是一種壓抑已久的對抗衝動;她的崛起,也揭示藍營內部的焦慮與不安。對民進黨而言,這意味著更困難的治理;對台灣而言,則是邁入更激烈、更不妥協的政治, 2028 年,不只是選舉的分水嶺,更可能是台灣民主制度能否承受極化壓力的關鍵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