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talk新聞》於2024年起與東海大學政治學系簽定產學合作,首次成果發表會日前在東海社科院舉行,三位學生以實習記者、內勤小編與國際新聞編譯的身分,走進新聞第一線。無黨籍台中市議員吳佩芸以受訪者身分現身會場,肯定實習同學能從新世代的角度去發掘好新聞,若來真有機會成為媒體工作者,切勿因一兩次的挫折而失去追求新聞真相的熱情。

東海大學政治系教授林子立代表系主任張峻豪出席,他說近年來學生積極跨足媒體、公共傳播與國際事務領域,展現政治學教育的延展性與社會關懷。這三位同學的實習經驗,正是這種「跨域融合」的最佳例證。

當前熱搜:習近平派系9上將遭開除引爆輿論!網諷:清洗掉的將軍比陣亡的還多

《Newtalk新聞》董事長杜耀仁同時也是東海政治學系的大學長,他回憶當年與林子立教授(兩人是同學)坐社科院教室角落,最常的問候語就是「你最近看了什麼書?」他說,新聞不僅要求快更要求真,身為東海的學長,時時刻刻想的是如何能提供更好的資源給學弟妹,同時希望透過成果發表會的交流來知道同學們想要的是什麼,未來能提供更好的實習環境讓同學有物超所值的收穫。

面對媒體環境快速變遷,新聞早已不只是傳遞資訊的管道,更是社會觀察與公共辯論的核心場域。今年暑假,東海大學政治系三名學生林怡伶、劉芷廷及那菲選擇踏入《Newtalk 新聞》實習,以實際行動挑戰自我,也開啟了從理論走向實務的學習旅程。

跨出舒適圈:政治系學生的媒體起點

現正最夯:今晚起「東北季風+風神颱風」共伴效應!風雨時程、範圍一圖看

政治系國關組大三的林怡伶同學在《Newtalk新聞》實習過程中,體會現場採訪的挑戰與責任;同為政治系國關組大四的劉芷廷同學,則透過國際新聞編譯,看見媒體與輿論的互動關係。她們以在就學期間所學到的政治理論思維帶入觀察社會現象,將理論知識轉化為文字力量。連同目前在南京當交換學生的那菲,三人以跨領域行動打破「政治系等於考公職」的框架,在新聞現場找到屬於自己的公共使命感。

對她們而言,新聞並非單純的職場體驗,而是一場將政治學視角轉化為社會實踐的探索。林怡伶同學這樣形容她的收穫,她說:「那些我在現場學到的,比新聞更真實。」而對劉芷廷同學而言,實習讓她看見了媒體如何在輿論與現實間產生動態平衡,也讓她更理解「資訊」背後的權力運作。那菲認這是提早體驗職場的最好機會,很感謝《Newtalk 新聞》給了她這麼好的機會。

林怡伶:在現場看見新聞的重量

自高中起立志成為媒體工作者的林怡伶,儘管就讀政治系、缺乏媒體的訓練,她仍堅持追尋她的夢想。她笑說:「即使學校沒有新聞相關的科系或課程,我仍想試試看。」在老師唐復年的引薦下,她於暑期進入《Newtalk 新聞》擔任實習記者。

她說道:「我的實習生活可以用四個詞概括──採訪、打字、咖啡、Deadline。」每天上午外出採訪、午後撰稿修稿、夜間審稿發稿,儘管每日的生活節奏無限循環著,但新聞的節奏讓她更快速的進入專業世界。短短一個多月,她完成了對她而言最具代表性的三篇作品:人物專訪〈文山焚化廠改建案──議員吳佩芸觀點〉揭露政策延宕背後的行政問題;評論〈抽血換學分事件〉反思學術倫理與制度冷漠;地方專題〈拾本書堂〉則描繪社區陪伴空間的溫暖力量。

林怡伶秀出辛苦工作的另類代價,常有機會品嘗美食。圖:唐復年/攝

她表示:「政治學讓我理解『為什麼』要報導,新聞現場讓我學會『如何』報導。」在採訪政治人物時,她學會從權力關係與制度脈絡切入問題;在觀察地方議題時,她體會新聞如何成為公共討論的媒介。面對現場混亂、資料零散、反覆修改的過程,她也坦言:「每一次的挫折都讓我離成熟更近。」

劉芷廷:從國際編譯看見新聞的多元世界

同樣身為政治系學生的劉芷廷,選擇以另一種方式接近媒體。她在《Newtalk新聞》國際與中國新聞部擔任實習編譯,負責翻譯外電、整理資料與撰寫國際新聞。她表示:「這段實習是我踏入職場的第一步,也是一場對新聞產製流程的深入理解。」

劉芷廷說,辦公室在台北內湖總部三樓,但員工上班方式很自由,能戴耳機也能離開辦公桌換到沙發區工作,還有籃球場和健身設備。圖:劉芷廷/提供

她的工作從閱讀外電開始,判斷語言來源、翻譯重點、補充背景資訊,再搭配圖片或影片完成報導。過程中,她逐漸理解媒體在資訊流通中的關鍵角色。「媒體的呈現方式形塑了輿論,而輿論的反應又會反過來影響媒體的取材與報導方向。」

發表會上劉芷廷回憶道,令她印象最深刻的,是暑期大罷免投票日的線上開票任務。「那天節奏非常緊湊,我們必須在最短時間內更新數據、核對票數,一個錯誤的數字就可能導致報導失準。」這次經驗讓她體會到新聞的即時性與專業責任。

她也指出,實習讓她重新審視政治學在媒體中的應用:「過去在課堂上學的是制度與理論,但新聞讓我看到它們如何在真實世界運作。」

那菲:培養每天瀏覽新聞的習慣

那菲結束實習後目前在南京的大學當交換生,她透過預錄影片方式分享心得。實習期間她培養每天瀏覽新聞的習慣,並且將瀏覽過的新聞內化為自己的新聞稿,同時補充新聞相關人的回應或有影響力之人的回應。

那菲每天要面臨交通地獄的挑戰。圖:那菲/提供

她說,東海沒有新聞傳播相關科系,能實際參與職場運作的機會也是少之又少,所以很推薦給如果對未來還很迷茫,或是對新聞產業感興趣的同學,但比較推薦大家實習滿兩個月,能學到的東西會更多元!

在挑戰中磨出專業

不論是前往採訪現場、還是翻譯國際外電,或是大量閱讀當天新聞並且改寫成最具時效性及正確性的新聞,三名同學都在實習過程中面臨挑戰。林怡伶同學分享道,她必須學會在嘈雜的環境中掌握重點、在緊迫的截稿前完成修稿;劉芷廷同學則要在資訊爆炸的國際新聞中快速判讀、確認真實性,並兼顧文字的流暢與準確。那菲最痛苦的經驗則是「下雨天又遇車高,當天花了六小時的時間在通勤」。

實習不只是職場訓練,更是一場自我挑戰。」她們一致認為。透過不斷嘗試與修正,兩人逐漸在新聞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從書本裡的理論,到新聞現場的真實,她們學會的不只是技術,更是責任與平衡。

跨領域的公共實踐:從學院走向社會

三位同學皆以政治學為基礎,將公共議題的分析能力延伸至新聞實務,讓理論不再停留在課堂,而能回應現實世界。她們在新聞現場學到的,不只是如何報導事件,更是如何理解社會的脈動、觀察權力的流動、傾聽多元的聲音。

劉芷廷在發表會上表示:「踏出舒適圈,才有機會看見更廣的世界。」「讓真實的故事被聽見,讓多元的聲音被看見。」林怡伶則以這句話作結,呼應了她們共同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