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因告別而被迫的團聚,二層樓房子搬上舞台,13位實力派演員同場飆戲,180分鐘直擊家庭真相,綠光劇團世界劇場《八月,在我家》9月台北首演佳評如潮,叫好叫座一票難求,11月7~9日將南下於衛武營演出,導演吳定謙、演員王琄、張丹瑋、劇本翻譯吳政翰16日出席高雄記者會宣傳今年最震撼人心的大戲。吳定謙把家搬上舞台,一座「兩層樓剖面房子」讓觀眾宛如偷窺者,當愛與真相同桌,每個人都得面對難以逃避的凝視。
笑聲與淚水共存,讓人痛到笑、笑到哭的《八月,在我家》描述父親下落成謎後,三個女兒返家,面對母親掀起塵封多年的真相,姊妹們也卸下壓抑的沉默,家庭風暴一發不可收拾。這齣改編自普立茲得獎作品,綠光劇團睽違11年後再度重演,由王琄、吳念真、姚坤君、顏嘉樂、鄧安寧、朱宏章、張丹瑋、梁正群、張晴、黃士勛、鄧雨忱、Miyaw Sika洪淳晨、王芝方等共同攜手演出。
不論是藝文界前輩、戲劇專業人士、影劇圈及各界KOL,皆盛讚《八月,在我家》是「多年來最震撼人心的作品」。作家廖玉蕙分享「演員是一流的精彩,喧鬧的言辭交鋒,節奏感被絕對掌握;優秀的演員在聲嘶力竭中宣洩劇中人的傷痛,在駭笑裡凸顯事件的荒謬。這一場無止盡的深層挖掘,堪稱撕心裂肺。」
吳定謙表示,《八月,在我家》來自綠光世界劇場系列,這樣的寫實戲劇文本,用厚實的角色基底和劇情,喚醒觀眾對於原生家庭的省思,也許觀眾在觀劇過程中得到療癒和釋放,而舞台視覺保留寫實基調,還原台灣七零年代建築元素細節,台上的兩層樓剖面房子,讓你宛如偷窺鄰居吵架,真實的既視感。舞台上圓桌置換原著中西方場景的長桌,彰顯台灣傳統家庭在飯桌上的輩份高低和人物的性格強弱與利害關係。
吳定謙說,家是人類一個跨越時空地域的共同主題,《八月,在我家》讓台灣觀眾欣賞的同時,減少隔閡並快速融入劇情核心,就像是吳念真所詮釋的父親在戲的一開頭所說的「恁爸,活得有夠siān(厭倦)!」符合時空當下背景、不突兀的落地轉譯。
當前熱搜:軍費該不該增加? 黃暐瀚:台灣面對的是一年花9兆元的中國解放軍
從「口腔癌毒癮母親」到情緒風暴核心,王琄以撕裂之姿詮釋「沒得恨」的痛,被稱為教科書等級演員的王琄,劇中飾演患有口腔癌、吸毒成癮且脾氣暴躁的母親麗容,而她也就是這場家庭風暴的核心人物。她的一句「沒什麼事情瞞得過我」成了家庭崩解的始作俑者。王琄對角色自我剖析一番表示「每個人都有困境,解決的方式跟能力都不一樣,自己詮釋的媽媽一角,就是一個有話不能說的人,而造成最大痛苦的人就是失蹤的先生,因為他的消失,讓麗容沒得恨,這對她來說是多麼大的失落。」
王琄接著說道,《八月,在我家》戲裡的家庭關係的每個人,都處在認為別人可以接得住自己的情緒,而因此恣意妄為,但真實的我希望有不同的版本可以選擇,希望可以有進步的機會,只要有一個人沉靜下來給予空間,這樣的關係就不會像劇中家庭一樣的極致。
即便是11年前的轉譯作品,擔任《八月,在我家》劇本翻譯的吳政翰,花了許多時間與導演共同調整了劇本。他表示「語言反映生活與時代,當社會與溝通方式改變,人跟家庭的關係其實不太會變,但語言會,10年前的說法與語感,與現在的時代語言已經很不一樣。」從翻譯到在地化,吳政翰最重視的是「台灣人講話的語法」,讓台詞更像「台灣人講話」而不是照字面直譯原文,英文翻譯腔是最不能出現的,劇場語言必須自然,要讓演員講得順、觀眾聽得懂。

《八月,在我家》把家搬上舞台,一座「兩層樓剖面房子」讓觀眾宛如偷窺者。 圖:綠光創藝/提供

吳念真(右) 與王琄(中)在《八月,在我家》中飾演一對厭世夫妻。 圖:綠光創藝/提供

演員每個神情、每個動作,都讓《八月,在我家》這齣戲充滿了張力。 圖:綠光創藝/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