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農村水土保持署近年在治洪防災工程納入「自然解方」策略,減災兼顧生態,行蹤隱密的食蟹獴出現在宜蘭打狗溪,國寶魚「小飯」飯島氏銀鮈的苗栗沙河溪棲地也變得友善。
農村水保署最近分享2個透過納入NbS(自然解方)的治洪工程,除了達到減災功能,也同時建構豐富的生態環境,讓野生動物棲地變友善。
現正最夯:外媒爆美最高法院判川普關稅違法機率達8成 川普任命大法官難預測
根據農村水保署台北分署提供的資料,宜蘭打狗溪集水區地處蘭陽溪支流羅東溪上游,歷年侵襲宜蘭的颱風常引發嚴重土砂災害,大規模土砂下移造成溪床嚴重淤積,兩岸灘地都有受水砂溢淹的情形,需經常性清疏才能維持通洪功能,淤積土砂也造成溪流環境劣化、棲地破碎、生態廊道斷裂。
台北分署以往對河水、溪流清淤的砂土採堆置處理,納入自然解方後,先經過水理調查分析水砂運移情形,民國111年至114年間,在打狗溪右岸設置緩衝綠帶,種植1萬棵樹作為土砂溢淹區,降低水砂溢淹對聚落的威脅衝擊;由於緩衝綠帶區可能受洪水上灘影響,臨溪側種植對潮濕環境耐受性較高的樹種,複層混植茄苳、光臘樹、九芎、七里香等喬木及灌木。
據台北分署觀察,3年多來,打狗溪挺過颱風季,樹木生長良好,且112年夏季至113年秋天,打狗溪兩岸濱溪帶架設的3座紅外線自動相機,都拍到行蹤一向隱密、屬於台灣特有亞種及三級保育類的食蟹獴,通常在天色昏暗的清晨和黃昏,體型修長的食蟹獴敏捷地奔過溪石和淺瀨,之後沒入溪旁山林,泥灘上輕淺小巧的腳印,留下驚鴻一瞥。
現正最夯:中秋連假結束「開工日濕噠噠」?天氣風險:東北季風增強明轉雨
台北分署說,食蟹獴是台灣現存唯一仰賴溪流生活的食肉目動物,對環境變化極度敏感,被視為評估溪流生態環境的指標物種,能在打狗溪現蹤令人振奮;自動相機攝錄下的生物影像,還有珍稀的麝香貓、穿山甲、山羌、野豬、白鼻心等淺山野生動物,也拍攝到畫眉、八色鳥、山鷓鴣等鳥類,打狗溪岸逐步建構出在地豐富多層次的生態網。
另外,農村水保署台中分署也透過自然解方的做法,改善數量大減的國寶魚飯島氏銀鮈的棲地。
根據台中分署提供的資料,台灣有3種一級保育類淡水魚,其中生活在高山的櫻花鉤吻鮭經多年復育,數量已達到1萬多尾;分布在淺山到平地溪流的飯島氏銀鮈,由於棲地與人類生活區域高度重疊,數量相對稀少,而其身上布滿像芝麻一樣的小斑點,也被暱稱「小飯」。
台中分署說,飯島氏銀鮈是台灣特有種,主要棲息在苗栗縣後龍溪支流老田寮溪、沙河溪、鹽水坑溪及南湖溪;其中沙河溪流域約只有192尾,數量減少達94.6%。
因此,台中分署在111年以友善生態工法,盼達到防洪治理與搶救國寶魚,現地調查後,研判飯島氏銀鮈數量大減,與善東橋下方高約2.5公尺取水堰造成阻隔,使土砂自然輸送能力降低,連帶影響飯島氏銀鮈棲地與族群生存。
台中分署在取水堰進行切口工程,善東橋至取水堰間新設7座砌石固床工(1種橫向水利工程構造),沿程分攤取水堰開口所增加的坡度位能,並增加多階跌水深潭區,形成魚類友善棲地;同時利用既有護岸補強,型塑河道主深槽,控制洪水沿程消能,恢復溪流自然輸砂能力,還砂於河。
台中分署說,國寶魚「小飯」保育之路漫長,但至少沙河溪的棲地已變得友善,有利未來族群繁衍。

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近幾年在推動防洪治水工程時,會導入自然解方(NbS)的做法。於苗栗縣後龍溪支流沙河溪進行取水堰切口工程,新設7座砌石固床工,分攤取水堰開口所增加的坡度位能,改善颱洪時期河道淤積,形成多階跌水深潭區出現,形成魚類友善棲地,還給國寶魚飯島氏銀鮈安心生活的空間。 圖:擷自農村水保署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