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首相高市早苗日前表示,台灣有事可能構成日本行使集體自衛權的「存亡危機事態」。其發言引發中國跳腳,不僅中國外交官怒喊「斬首」,甚至限制中國民眾赴日旅遊,以及宣布17至19日將在黃海中部進行實彈射擊。對此,我國涉外人士今(15)日表示,中國此類言語暴力、經濟打壓與軍事恫嚇並行的模式,已成為對外施壓的典型手法,屬於國際安全研究中所稱的「複合式威脅」(hybrid coercion)。
前總統馬英九今發文表示,最近看到高市早苗的躁進言行,錯誤引用「集體自衛權」,攪動台海情勢,引發大陸方面強烈反應,他深感憂心。
我涉外人士表示,日本的國家安全戰略調整並非始自高市早苗,而是日本政府在近年面對區域局勢變化下,逐步形成的政策方向。他說,高市首相的相關答詢確實較為直接、語氣清晰,但並未改變日本原本既有的戰略立場,也未超出國際社會對日本安全政策的理解範圍。然而中國卻以此作出過度且不理性的反應,不僅無助於緩和當前印太情勢,反而可能加深區域誤判,升高不必要的緊張。
該人士說,馬英九在此議題上緊貼中國的敘事,更與台灣主流民意及國際社會對台海和平的期待不符,其立場已不具參考價值,無須再過度著墨。
該人士表示,此類言語暴力、經濟打壓與軍事恫嚇並行的模式,已成為中國對外施壓的典型手法,屬於國際安全研究中所稱的「複合式威脅」(hybrid coercion),日本並非唯一受害者。
現正最夯:中國外交部連發海報嗆高市早苗 對日強硬升級引爆網路民族情緒
該人士列舉,根據各國政府與國際研究機構資料,近十多年來,遭受中國以不同層次施壓的國家遍及印太與歐洲。南韓即是最明顯案例。2016 年韓國決定部署美國「薩德」反飛彈系統後,北京立即採取多重報復,包括全面禁止中國旅客赴韓、封殺韓國娛樂內容在中國播出,並以行政檢查為名打壓韓企,形成大規模經濟與文化封鎖。
該人士續指,澳洲也曾因呼籲調查 COVID-19 起源,遭中國以高額關稅與進口禁令制裁,涵蓋葡萄酒、大麥、牛肉與煤炭等多項重要出口品。立陶宛因允許台灣以「台灣」名義設立代表處,更面臨中國直接封鎖其出口報關,甚至施壓跨國企業切割立陶宛供應鏈。
該人士也說,在亞洲,菲律賓長期承受中國在南海的軍事壓力,包括水炮攻擊與艦艇阻攔等灰色地帶行動;印度則因邊境爭端爆發流血衝突,雙方軍力長期對峙。加拿大在孟晚舟事件後遭遇人質外交與農產禁運,挪威在頒發諾貝爾和平獎給劉曉波後被中國禁止鮭魚進口,捷克與瑞典則因維權議題或對台友好而遭外交威嚇。
總統府發言人郭雅慧表示,台灣與日本共享自由民主價值,經貿上亦共享發展與繁榮,兩國人民緊密友好,有鑒於北京當局連日來相關行為對於區域安全穩定的衝擊,我國正密切關注,並將與日方在內的區域各國密切合作,以確保印太地區的安全穩定與自由開放。
郭雅慧指出,北京當局基於政治目的對日本進行的各類型複合式威脅,正對印太區域的安全穩定帶來高度威脅,我方期待中國善盡大國責任,即刻停止這類不恰當的單邊作為,回到國際以規則為基礎的正確軌道上,不要成為國際社會的麻煩製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