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衝突爆發以來,無人機的戰場角色顯著上升,對傳統防空體系形成嚴峻挑戰。近年來無人機數量與使用頻率快速成長——據相關統計,2025 年 7 月俄方向烏克蘭發射的沙希德無人機超過 6,300 架,較去年同期的 426 架暴增,且從 2024 年 8 月至 2025 年 3 月,相關出動數字已突破 1 萬 5 千架。面對以低成本、多數量壓倒性的攻勢,傳統以高價導彈為主的防空模式在經濟與戰術上出現明顯不匹配。

為應對這一局面,美國企業 Epirus 提出不同於拋射式攔截的電磁技術路線。該公司開發的 Leonidas 系統利用高強度電磁與高功率微波,試圖在一個區域內形成「電磁死亡場」,使進入區域的無人機電子設備同時失效,一次可擊落上百架無人機,能有效打擊無人機的「蜂群攻擊」。

精選報導:中媒自爆「福建號」重大缺陷! 彈射器侵入斜角甲板 戰機無法同時起降

官方技術描述指出,系統在 1 公里內可達全效,10 公里內具部分干擾能力,其工作機制並非簡單燒毀元件,而是透過延長脈衝時間對處理器施加持續干擾,使其運算陷入癱瘓。

蜂群無人機的飽和攻擊,讓地面軍隊難以防衛。(示意圖) 圖:翻攝自謝萬軍 X 帳號

Leonidas 採用模組化架構,核心由多個可更換放大器模組組成,具備擴展能力。第二代產品在功率與射程上有所提升,並配備大容量電池以支援在無外接電源下短時自主運作,設計上意在面對無人機潮式攻擊時提供快速、可重複的防護能力。Epirus 方面亦推出可裝載於車輛平台的 Mobile 版本,以提高部署機動性與戰場存活率。

然而,電磁武器並非萬能。大型電磁特徵可能暴露自身位置,成為敵方優先打擊目標;同時對於以非電子方式誘導或抗擊電磁干擾的低技術武器(如改裝滑翔炸彈)效果有限。從產能與成本面來看,Leonidas 單套售價在千萬至兩千萬美元之間,雖然運行成本低於消耗性攔截彈,但 Epirus 當前年產僅數十套,短期內難以大規模替代現有防空部署。

沙烏地阿拉伯罕見批評中方軍備,「沉默獵人」反無人機雷射系統,在沙漠實戰失靈。 圖:翻攝自子桑鹰脉

面對無人機技術與對抗手段的競賽,單一技術路線難以完全解決問題。除高功率微波外,激光、動能攔截、電子戰與網路攻防等多元手段仍具必要性;同時成本、產能、機動部署與戰術整合將決定哪類方案能在實戰中取得優勢。隨著雙方在無人機設計、生產與對抗技術上的快速演進,時間節奏與資源投放可能比單一技術突破更左右戰場態勢。

烏軍展示蜂群無人機。   圖:翻攝自 騰訊網 地球村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