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計總處八月中公布,今年第二季台灣經濟成長率(GDP)概估約 8%,遠超過南韓、新加坡、香港,位居亞洲四小龍之首,此外,台灣八月單月出口更是史上首度超越南韓,韓國媒體更推估,台灣的人均GDP最快今年就能「反超」韓國。

不過,在台灣的出口、人均 GDP 等數據的優異表現下,國泰台大產學研究團隊主持教授徐之強今(15)日也點出兩項隱憂。

精選報導:台灣人均GDP睽違22年後再度超越韓國 今年衝上3萬8066美元

徐之強表示,經濟高成長雖然是對國人為經濟成長努力的肯定,但人均 GDP 的公式為經濟總產出除以人口數,「不能只看分子,也要看看分母」;分子增加是很美好,但同時,分母也在下降。並點出,少子化是第一個隱憂(今年人口成負成長)。「當然,韓國他們也是低生育率,但今年表現還是比台灣好,人口負成長不只是經濟問題、更是國安問題。甚至還會影響教育,或許再過幾年,又會有一些大學陸續關校。」

根據內政部上週四(10日)公布最新戶口統計資料,截至八月底台灣人口總數 2,332萬 8,343人,較七月再減少 9,593人,人口已連 20個月達負成長。截至今年前 8個月,人口總數相比去年同期少了 78,265人。其中,八月新生兒數為 8464人,折合年粗出生率為千分之 4.27,較去年同期減少 3,179人,比七月少 475人。整體而言,今年前8 個月新生兒數共 72,778人,相比去年前八月 85,941人,少了 1.3萬餘人。

另外,徐之強也點出,近年來的經濟高成長,產業過於集中 AI、半導體等產業;若「平時經濟很好則沒事,但若之後哪天 AI 需求過剩,也會對經濟形成大幅衝擊」;並表示,台積電對台灣非常重要,但也不能只有台積電。甚至直言,「相當於台積電一家公司,就是台灣經濟的系統風險」,呼籲產業也要均衡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