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航空航天工業公司(KAI)在今年7月於大田市舉行的空軍會議上,對外公布了 KF-21 戰機後續發展藍圖,並首次曝光「KF-21EX」──定位為該計畫第三階段、具備完整隱身與強化攻擊能力的進階型號。據外媒報導,此計劃若落實,將使 KF-21 系列從「低可偵測性平台」轉型成「完全隱形戰鬥機」。

KF-21(上)的 IRST 傳感器將在第三階段被取代。 圖:翻攝自 騰訊新聞@看航天

KAI 指出,KF-21 專案採分階段研發策略:第一階段聚焦飛行平台與基礎航電;第二階段強化對地、對海攻擊能力;第三階段則要完成更高階的電子戰、有人/無人協同與真正的低可探測性(low observable)設計。KF-21EX 屬於第三階段的成果構想,重點改良包括座艙蓋與雷達罩重新設計、換裝成類似 F-35 的 EOTS 光電系統,並導入更先進電子戰套件、更新任務計算機(含 AI 能力)與新型誘餌系統等。

當前熱搜:大谷季後賽首勝佐佐木首救援 道奇國聯分區賽拔頭籌

F-35 進氣口。 圖:翻攝自 騰訊新聞@看航天

其中 KF-21EX 在內置彈艙的規格上被媒體形容為「相當激進」。據「看航天」引述韓國報導稱,KAI 規劃將使 KF-21EX 至少可內藏一枚 2 千磅級(約 907 公斤)級別的制導炸彈(例如 GBU-31/BLU-109 等),目的是能對抗具有「強化防護」的地下目標,如指揮中心、彈藥庫及其他深處掩蔽設施。KAI 解釋,僅靠無人機不足以摧毀這類目標,搭配的忠誠僚機(loyal wingman)也無法承載此類重彈,必須在有人機上具備相當攻擊力。為滿足此需求,對機身結構與機腹空間就必須進行重大修改。

BLU-109炸彈。 圖:翻攝自 騰訊新聞@看航天

分析文章也提出質疑,首先,現行 KF-21 的機腹腔體與彈艙深度原本被認為難以容納 2 千磅級炸彈,若欲改裝,勢必牽涉到機體結構、氣動設計與重心配置的大幅調整。其次,KF-21EX 在概念圖中並未明顯顯示常見的「附面層隔道」(boundary layer diverter)——此設計在 F-22、KF-21 既有構型中,用於控制進氣口附面層,避免在跨音速/超音速時造成進氣口畸變與發動機喘振;但附面層隔道又會提升機首正面雷達截面(RCS)。若要取消隔道而改採類似F-35的「唇口+鼓包」方案,設計門檻與工程風險極高。

KF-21 機身結構截面。 圖:翻攝自 騰訊新聞@看航天

另外 KF-21 目前配置的 IRST 光電感測器並未做「隱形」升級,KAI 表示 KF-21EX 將以更先進的 EOTS 式光電系統,來替換原有的 IRST,以降低光學截面和提升目標獵捕能力;同時計畫也將導入更完整的電子對抗套件與 AI 任務計算平台,提升態勢感知與有人/無人協同作戰能力。

現正最夯:誰來挑戰蔣萬安 ? 民進黨布局2026地方選舉 「他」成台北市長黑馬人選

F-35 進氣口。 圖:翻攝自 騰訊新聞@看航天

「看航天」文章指出,KF-21EX 若真能完成上述改良,對韓國國防自主與區域空軍實力將是一大躍進;但從工程實務看,隱身特性牽涉到全機系統的綜合改動(氣動、材質、艙門、進氣口、天線佈局、塗層等),反覆試驗與修正的漫長工程可想而知,導致後續的量產時間表、成本與驗證風險都是未知數。

KF-21 進氣口。 圖:翻攝自 騰訊新聞@看航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