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部第2屆環評委員名單公布以後,引起部分環團不滿,認為環工專業的委員比例過高,可會影響未來開發案的進行,對此,中華民國環境工程學會也發聲明指出,建設不等於開發,所謂的環境工程建設是以環境保護為優先考量,達永續發展,另外,針對環工委員比例過高的問題,環工協會也強調,學會內的會員專業廣泛,相信可以扮演跨界整合的角色。

環境部升格後的第二屆環評委員名單出爐,引發環團強烈反彈,認為主責氣候變遷的環境部長彭啓明,第一次任命全國性環評委員,卻讓醫療、公衛代表全面消失,名單上有些環委曾是護航爭議開發案的「血腥環境殺手」,認為工程環委席次過半,可能會全面掌控所有開發案生殺大權,讓台灣陷入更大的環境黑暗期。

持續更新:墾丁珊瑚接連死亡!核三光電工程惹禍?墾管處澄清:非單一因素

對此,中華民國環境工程學會今天發聲明表示,很多人不瞭解環境工程實質內涵,所謂促進環境工程建設,是指應用先進工程技術,是指以環境保護為優先考量,達到永續發展,並非建設即屬開發的單一認知。

另外,對於環團指出,此屆環委環工背景比例太高,會影響未來開放案審議的問題,環工協會也回應,過去學會會員提供政府政策諮詢與專業建議,相關表現可受公評,且各理監事是受全國各界推薦為委員候選名單,亦屬理監事個人公正及專業表現獲得各方肯定,並非學會代表之身份,若以單一學會代表予以簡化,實有不符合事實的疑慮。

且本會理監事多為全國各大專院校環境工程、科學、管理與教育學系之教授, 受全國各界推薦為委員候選名單,涵括水環境、大氣環境、廢棄物、土壤及地下 水、公共衛生及健康風險等生活環境影響之領域,分別具有不同專業。獲聘委員均為具有相關學術專長及實務經驗之專家學者,未來將秉持公正客觀之態度, 提供專業具體之審查意見。

未來本會將持續扮演「跨界整合」的角色,透過產官學研各界,以及各關心環境議題的公民團體共同協力,深化環境治理與綠色科技應用,並推動更健全的專業審議與公共溝通機制,讓台灣在邁向淨零與永續的道路上更穩健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