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文化部及法蘭西學院人文政治科學院共同舉辦的「第28屆臺法文化獎頒獎典禮」,法國時間8日晚間在法國最高學術殿堂法蘭西學院大院士會議廳舉行。本屆獲獎人為法國維蘇亞洲國際影展(Festival International des Cinémas d'Asie de Vesoul, FICA)聯合創始人兼藝術總監尚馬克.鐵胡萬(Jean-Marc Therouanne),以及丞舞製作團隊B.DANCE藝術總監蔡博丞。文化部長李遠、法蘭西學院人文政治科學院年度主席尚侯貝.皮特(Jean-Robert Pitte)及終身秘書博恩那.史蒂恩(Bernard Stirn)共同頒發此深具歷史意義的獎項。

人文科學院院士巴斯蒂-布吉燁(Marianne Bastid-Bruguière)、院士德沃維(Pierre Delvolvé)、院士安德勒(Daniel Andler)、駐法國代表處大使郝培芝、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名譽教授林曼麗及駐法國臺灣文化中心主任胡晴舫,以及我國立法院友法小組成員立法委員林楚茵、吳沛憶、林宜瑾、李柏毅、沈發惠等特別到場支持。

延燒焦點:打破「非藍即綠」格局 馮光遠:四小黨聯盟瞄準這群人…

李遠本年首次赴法主持臺法文化獎頒獎典禮,並與法蘭西學院終身秘書博恩那.史蒂恩共同簽署未來5年(2026-2030)續約協議。法蘭西學院院長達恪思(Xavier Darcos)也特別在典禮前接待李遠及郝培芝,表達對於李遠出席主持頒獎典禮的高度重視與謝忱,兩人亦表示對於未來持續交流合作的意願與期待。

尚侯貝.皮特表示,臺法文化獎每年藉由獎項鼓勵透過學術研究或藝術活動增進臺歐相互瞭解的團體或個人,並突顯臺灣與歐洲關係的重要性。博恩那.史蒂恩提到,臺法文化獎的設立根植於臺法雙方共享的人文主義與民主政治2大價值,在尊重造就多元世界的文化差異同時,持續於共同價值的鞏固基礎上密切合作。再度簽署的續約協議,也闡明了臺法關係的蓬勃發展與永續經營。

李遠表示,首次以文化部長身份站在法國最具歷史與聲望的學術殿堂法蘭西學院,向所有致力於臺灣與歐洲文化交流的朋友們,致上最誠摯的感謝,對他而言是一個無比榮幸的時刻。「文化藝術不僅是人與人之間的橋梁,更是跨越不同文化的理解與連結的力量」,李遠說,1996年創立的臺法文化獎,29年來具體展現法蘭西學院致力創造人文與科學的思辨空間,以及文化部傳承文化與推動國際對話使命的2大單位理念。至今52名得獎者,透過影像、文學、表演藝術、學術研究等,促成臺歐間的深度對話與理解。本屆得主尚馬克.鐵胡萬及蔡博丞即分別透過影像推動文化認識、舞蹈建構藝術對話,具體展現臺法文化獎的核心精神。

李遠以法國著名作家、文化部首任部長馬勒侯(André Malraux)所說「藝術,是人與人之間最短的距離」,「今天,我們也要驕傲地說,藝術,是臺灣通往世界的最短距離」。臺灣將持續透過臺法文化獎、歐洲臺灣文化年等,展示臺灣與歐洲在民主與多元文化價值上的共鳴,「因為我們堅信唯有文化能跨越分歧,唯有藝術能超越邊界」。在世界局勢動盪之際,不同文化之間的對話與交流,依然能夠透過藝術持續延伸與深化,這正是臺法文化獎設立的初心與精神所在。

第28屆臺法文化獎得獎者尚馬克.鐵胡萬(Jean-Marc Therouanne)1995年與妻子共創「維蘇亞洲國際影展」,被譽為法國10大電影盛事之一,也是歐洲歷史最悠久的亞洲電影節。長達30年期間,尚馬克.鐵胡萬策劃逾80部臺灣相關電影作品,觸及多達80萬名影展觀眾,同時撰寫了超過300頁的評論與介紹,並以他對臺灣電影的熱情,接待了數個世代的臺灣影人,自臺灣新浪潮電影的代表侯孝賢至近年最受注目的原住民新銳導演陳潔瑤等。他的堅持與努力,使法國觀眾得以深入了解臺灣的多元電影語言,讓臺灣的電影成就為國際所肯認。

尚馬克.鐵胡萬致詞時表示,童年時第一次從收音機中聽到「福爾摩沙」之名,青少年時期身處巴黎開始,深深為動蕩不安尤其有華人世界部分的歷史著迷,因此亞洲、臺灣從此成為他研究的對象,也是「迷戀之處」。尚馬克.鐵胡萬說,由於對文化及傳承懷有的熱愛,自然引領他走向電影藝術,而電影是一個民族在某個時代靈魂的鏡子,也促使他希望透過電影讓更多人認識並欣賞臺灣文化。尚馬克.鐵胡萬感恩地說,與臺灣電影導演、演員、製片人等會面都是獨一無二的時刻,是驚喜、是感動,也是他作為一位文化傳播者無比珍惜的機遇。

編舞家蔡博丞於2014年創立丞舞製作團隊B.DANCE並擔任藝術總監,為臺灣舞蹈界最具國際盛名的編舞家之一。他曾以「浮花」獲2014年德國斯圖加特國家劇院觀眾票選第1名,更憑作品「怒」獲法國表演藝術專業評論協會評選為2019至2020年「年度新銳編舞家」。蔡博丞代表著臺灣當代舞蹈的新銳力量,承繼臺灣現代舞蹈第一代大師林懷民、林麗珍追尋臺灣自身身體語彙的傳統,又另闢蹊徑,開展屬於21世紀新世代的舞蹈敘事,讓臺灣的年輕臉孔躍上世界的舞台,使歐洲觀眾藉著他的舞蹈作品,看到專屬臺灣的創作活力。

蔡博丞說,作為一位青中生代的創作者,能在此刻獲頒臺法文化獎,對他來說是一個全新的起點,也提醒創作不僅是自我表達,更是回應時代與社會的一種方式,是持續耕耘、傳承與推動文化的責任所在。他特別感謝文化部與國藝會長年的支持,讓藝術得以在臺灣不斷扎根、向世界發聲;也謝謝所有陪伴B.DANCE走過高低起伏的朋友與觀眾信任與支持,才能在藝術的汪洋中不斷航行。蔡博丞說,「舞蹈不只是肢體的藝術,更是靈魂的語言」,未來仍將持續創作與探索,將臺灣的藝術能量與生命力,帶向遼闊的地方,同時為年輕創作者點燃希望,讓更多人勇敢走上這條路。

文化部表示,「臺法文化獎」由文化部與法國法蘭西學院共同辦理,目的在表彰於法國、歐洲及臺灣,推動臺灣文化藝術有特殊貢獻的機構或人士。每屆得獎者皆由臺法評審委員共同遴選,於法蘭西學院舉行公開授獎典禮。自1996年起每年頒發「臺法文化獎」,迄今將邁入第29屆,獎項自2006年獎勵範圍擴及為全歐洲。

第28屆臺法文化獎2位得主尚馬克.鐵胡萬(Jean-Marc_Therouanne,左3)、蔡博丞(右4)出席頒獎典禮受獎,與法蘭西學院人文政治科學院年度主席皮特(Jean-Robert_Pitte,右2)及終身秘書史蒂恩(Bernard_Stirn,左2)、駐法大使郝培芝(左1)、文化部長李遠(右3)及巴文中心主任胡晴舫(右1)合影。   圖:文化部提供

立法院友法小組成員立委林楚茵(右2)、吳沛憶(左2)、林宜瑾(左3)、沈發惠(右1)特別出席支持第28屆臺法文化獎頒獎典禮,展現臺法之間在文化藝術及國際政治上重要的盟友關係。   圖:文化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