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共全面打壓我國外交空間之下,國立高雄大學法學院教授廖義銘8月28日至29日達成學術外交的重大突破,獲邀至與中國有正式邦交的中亞國家哈薩克訪問,並出席該國重要的國定節日「憲政日」30週年研討會,在位於首都阿斯塔納的國立歐亞大學發表演講,闡釋台灣與哈薩克在憲政歷程、司法改革的比較分析,也成為他此生迄今最難忘的學術交流經驗。

2014年至2020年間擔任高雄大學法學院院長的廖義銘,卸下院長重任後即專心教職及學術研究,多才多藝的他出書不斷、舉辦數度書畫展,目前亦擔任《當代法律》雜誌社長兼總編輯。他指出,哈薩克位處中亞中心,是世界最大的內陸國,從自然環境到人文風俗,與台灣差別極大,在許多情況下,甚至是與台灣剛好完全相反。

精選報導:俄羅斯再度空襲烏克蘭釀18死含4兒童! 川普「很不高興但不意外」

廖義銘因特殊的人際關係(29)日受邀出席哈薩克「憲政日」30週年研討會並發表演講。他說,會場中沒有任何來自中亞四國、俄羅斯、歐洲以外的其他國家代表,唯一遠道而來的外賓只有他一人,並被安排坐於講台上的C位。

政大外交系畢業的他,自詡是永遠的外交事務義工,此時心中的壓力與為國爭光的榮耀感一樣深重,然而令他驚喜的是,因為只有他一人來自中亞和歐洲以外,在這樣的場合裡,不會有人因為他的國籍與代表的國旗,而向大會承辦單位強烈抗議,更沒有人施壓舉辦單位要把他攆出會場。

廖義銘在研討會發表一篇論文及一場演講,主題都在闡釋他對台灣與哈薩克憲政歷程與司法改革的比較的心得,我們必須對法律領域與現實社會上的形式主義抱持高度警戒,因為,它雖使「法治」勝過「人治」成為可能,卻也可能使「法治」反而被政治所利用,甚至被政治綁架。

廖義銘表示,從這趟哈薩克進行學術交流之旅中所得到的最重要的心得,是「因遠行珍惜所有、處陌生被迫謙卑」,面對截然不同的世界會更謙卑,並且更珍惜我們所擁有的,而當你真正珍惜所擁有的一切時,對於那些可能摧毀或剝奪你所珍視的一切的任何因素,都會變得十分敏銳。

廖義銘(中)出席哈薩克「憲政日」30週年研討會,被安排坐於講台上的C位。   圖:取自廖義銘臉書

廖義銘認為哈薩克之行是他此生迄今最難忘的學術交流經驗。   圖:取自廖義銘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