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李在明會談資料上線,雙方關切台海議題,反對片面改變現狀。駐美韓國記者觀察,李在明仍在形塑兩岸政策,應正面看待官方文件提到台海,研究人員則指出,這番措辭對於台海的關切強度,不及拜登與尹錫悅2023年的聲明。

白宮13日公開美國總統川普與韓國總統李在明10月底會談的共同說明資料(Joint Fact Sheet),內容包括貿易協議及安保協定,並提到兩人「強調維護台海和平穩定的重要性,鼓勵和平解決兩岸問題,反對片面改變現狀。」

現正最夯:薛劍失言掀外交震盪 矢板明夫:日本面臨最艱難抉擇

內容雖短,但3位駐美韓國記者今天對中央社表示,李在明的兩岸政策仍不明確,在與美國的官方文件中納入對台海和平的關切,應該要正面看待。華府研究員宋濟民(Ben Sando)則說,這番措辭不如美日或前任美韓元首的說法有力。

宋濟民指出,「維護台海和平穩定的重要性」這段文字,與美國前總統拜登2021年與時任韓國總統文在寅峰會措辭完全相同,強度不及川普與日本首相高市早苗今年10月的表述:「反對任何片面以武力或脅迫手段改變現狀的企圖」。

同時,2023年時任韓國總統尹錫悅與拜登的峰會聲明中,美韓將台海和平形容為「對區域不可或缺」,強度也大於白宮13日上架的涉台內容。

全站首選:美駐日大使諷薛劍「像沒訓練好的狗」謝長廷:諷刺貼切但恐冒犯狗

宋濟民說,中國反對將台灣安全「區域化」或「國際化」,而川普與高市早苗的聲明,以及拜登與尹錫悅的聲明,都將台海議題描述為「區域性」或「國際性」議題,但李在明沒有走到這一步。

李在明今年6月上任,他的對台政策方面,宋濟民抱持樂觀看法。他指出,許多韓國左翼選民仍希望李在明與中國維持友好關係,因此他不認為李在明會在措辭上反擊中國,反而會採取較為微妙的行動。

宋濟民舉例,李在明已經同意韓國海軍持續與日本及美國進行3方演習,目的是讓東亞海域更和平,而這代表中國未來要從海上攻擊台灣會更加困難。

李在明也剛剛讓川普同意提供韓國核動力潛艦技術。宋濟民說,從長遠來看,這對台灣有利,因為韓國將擁有可在東亞遠航的潛艇,並有可能用於打擊台灣周邊的中國艦艇。

最後,李在明總統辦公室已表明,韓國將在安全層面優先重視與美國的關係,而非與中國的關係。今年8月,李在明的總統辦公室表示,將「在堅實的美韓同盟基礎上發展韓中關係」。

宋濟民說,這代表韓國在處理重大安全議題時,將會先與美國磋商,再與中國接觸,這對台灣而言,同樣是好事。

宋濟民是喬治城大學外交學院亞洲研究學系碩士畢業,曾於韓國國會研究服務處和延世大學漢學研究所擔任研究員,現任華府智庫「全球台灣研究中心」(Global Taiwan Institute)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