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向最優秀者學習,成為最優秀的自己」為信條的音樂節,本質上是一套精心設計的音樂生態系統。來自歐洲頂尖學府及國際名氣響噹噹的導師們,將大師班化為透鏡,聚焦於每位學員的藝術稜角,當台灣豎琴演奏者與紐西蘭中提琴手和美國長笛家排練德布西〈奏鳴曲〉時,樂句間的停頓不僅是休止符,更是東西方音樂思維的悄然對話。
夏日陽光灑落在英國謝爾本女子學院(Sherborne Girls)的古樸磚牆上,來自世界各國的琴弦與管樂聲正此起彼落。這裡是英倫群島音樂節(BRITISH ISLES MUSIC FESTIVAL 簡稱BIMF)的藝術聖殿,一座將音樂教育、文化碰撞與職業淬煉熔鑄成光的殿堂。每年盛夏,上限六十位十八至三十二歲的年輕音樂家帶著琴盒與夢想駐足於此,在為期一週的密集課程中,讓琴弓擦過的不僅是琴弦,更是通往專業舞台的星星之火。
這場以「向最優秀者學習,成為最優秀的自己」為信條的音樂節,本質上是一套精心設計的音樂生態系統。來自歐洲頂尖學府及國際名氣響噹噹的導師們,將大師班化為透鏡,聚焦於每位學員的藝術稜角,小提琴手在以五人成組的小班教室裡反覆琢磨運弓角度,雙簧管演奏者與巴洛克古樂專家探討裝飾音的歷史重量,而駐節鋼琴家指尖流淌的伴奏,統統成為學員重新理解樂句呼吸的轉捩點。
不同於傳統音樂營的單向傳授,BIMF的獨特之處在於將「演出」編入日常基因。每天黃昏,現代化音樂廳的燈光亮起時,學員們褪去練習時的青澀,以完整作品直面觀眾。七天共計百餘場的公開演出,既是壓力檢測,也是珍貴的職業預演,專業錄影團隊記錄的每幀畫面,未來都可能成為樂團徵選時決定性的三十秒,而與異國夥伴即興組成的室內樂團,不經意間便促成了跨洲際的人脈網絡。
款款信步校園,會發現這裡的藝術養成充滿著「小而美」哲學。長笛班的七人上限絕非偶然,當第八小節的顫音需要精準調校時,導師能逐一辨析每道氣流的細微波動,而在僅有三人的中提琴工作坊,關於揉弦速度的討論甚至能細化到每秒震幅。這種近乎奢侈的師生比,讓音樂節宛如一座客製化的技藝工坊,把集體課程、個人瓶頸突破,作了完美交織。
令人動容的,還有隱匿於琴譜下的文化敘事。當台灣豎琴演奏者與紐西蘭中提琴手和美國長笛家排練德布西〈奏鳴曲〉時,樂句間的停頓不僅是休止符,更是東西方音樂思維的悄然對話。在午後排練廳上飄散的咖啡香氣中,保加利亞民謠與蘇格蘭風笛的即興合奏,美妙催生出超乎預期的創意火花。這些未載於課程表的意外收穫,恰是BIMF最迷人之處,它證明唯有音樂成為共通語言之時,文化差異就能立即幻化為創作的催化劑。
駐足於校園內聲學設計卓越的音樂廳,很難不注意到建築師的巧思,傾斜的橡木牆板將每個音符溫柔包裹,彷彿連空間都在參與演奏。這樣的環境設計暗喻著BIMF的核心精神,當年輕音樂家暫別世俗喧囂,全心浸淫於此,他們收穫的不只是技藝精進,更是一段讓藝術靈魂重新校準方向的旅程。
或許正如一位台灣學員在告別音樂會後的感言,「這一週的密度,足以抵過平時一年的成長。」從晨光初透時的獨奏雕琢,到星空下的跨文化即興,英倫群島音樂節以七天為週期,將嚴謹的學院派訓練、真實的舞台試煉與自由的藝術碰撞,熔鑄成青年音樂家生涯中閃亮的座標。當夕陽的列車又載著琴盒駛離謝爾本小鎮,那些在排練廳裡揮汗的時光,終將在未來某個職業轉折處,化作照亮他們前路的星芒。

獲選富瑜文教基金會推薦參與2025英倫群島音樂節的4位台灣青年音樂家,左起:丁卉妤(中提琴),孔馨妤(低音管),馮翎(雙簧管),李俞臻(豎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