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媒體《電訊報》(The Telegraph)報導,英國首相施凱爾(Keir Starmer)計劃於9月聯合國大會上正式承認巴勒斯坦為國家,以回應國內工黨內部壓力及加薩人道危機。施凱爾主張引發爭議,文章指出,相比巴勒斯坦,台灣擁有更強的國家主權依據,質疑施凱爾為何不對台灣做出同樣承諾。

報導指出,巴勒斯坦缺乏明確邊界、有效政府及獨立經濟,且部分地區受哈馬斯(Hamas)影響,無法舉行民主選舉,難以符合國際法對國家的定義。反觀台灣,自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遷台後,已建立穩定的民主制度,定期舉行自由選舉,並具備明確的領土與經濟實力,卻未獲英國正式承認。文章認為,施凱爾此舉旨在安撫工黨內親巴勒斯坦派系,卻忽略了台灣作為民主盟友的戰略重要性。

現正最夯:核廢料放金門二膽島? 陳玉珍提三大條件

英國對台灣的支持體現在軍事層面,皇家海軍定期在台灣海峽執行自由航行任務,航艦「威爾斯親王號(HMS Prince of Wales R09)」也參與亞太軍演,顯示對台立場。然而,施凱爾對台灣主權問題保持沉默,與其對巴勒斯坦的積極態度形成對比。報導警告,若英國繼續不承認台灣主權,未來可能陷入為一個未正式承認的國家而戰的尷尬處境。

國際社會對施凱爾的巴勒斯坦政策反應不一。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批評此舉「獎勵恐怖主義」,美國則稱其為「魯莽」。同時,工黨內部逾三分之一議員及部分閣員要求立即承認巴勒斯坦,顯示施凱爾面臨國內外壓力。文章呼籲,若英國願為巴勒斯坦提供承認,應同樣考慮台灣的民主成就與戰略價值,以避免外交政策的不一致。